先秦学术思想与西汉社会改革
发布时间:2017-09-16 09:21
本文关键词:先秦学术思想与西汉社会改革
【摘要】:先秦诸子百家的言论思想,对中古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便体现在西汉的社会改革上。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措施及改革实践,无一不是受到先秦学术思想的指导。 诸子百家以儒法两家为代表,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各自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儒法两家的思想,虽多对立和冲突,但在社会思想上是一致的,表现在对土地和工商业等问题的看法上。这些共同性的看法,至汉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性的观念,一种社会思潮,从而为汉代的政治家、政论家所接受,成为汉代社会改革的指导思想。 秦汉王朝的建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产生了一种新的帝国模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要维持大帝国统治模式,必须培植最大量的自耕农,保证最大的财政赋税的征收面,发挥大国效应的积极作用,这是静态的设计。但一旦进入动态的发展,这个设计就会被破坏,因土地的兼并、人口的荫占,,导致自耕农破产、财政赋税征收锐减。 为推进大国效应的实现,西汉初始,帝国就利用国家政权之巨大力量实施国家控制,推行了一系列常规的政策措施,如轻徭薄赋,打击豪强等,以掌控尽可能多的土地和人口,拓展尽可能大的财政征收面。随着帝国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凸现,从眭弘、贡禹等为代表的一些官僚、董仲舒和桑弘羊为代表的上层、贤良文学为代表的一般士子的言论中,可知常规性的国家控制并不能奏效。于是,根本性的社会改革便逐渐提上了日程。通过上述这些人,完成了思想的“接力”,从而西汉社会改革的实践,成为先秦学术思想的一个大实验场。以先秦学术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平均土地”和“节制资本”作为主要的改革措施,西汉的社会改革拉开了帷幕,至王莽改革而达到了高潮。 王莽改革不是“怪胎”,而是历史发展中合乎逻辑的一环。西汉的社会改革,大都是失败的,而王莽改革是两汉社会改革的集大成,又是失败的集大成。西汉社会改革的失败,实际上是先秦学术思想的大失败。在土地和工商业等问题上,儒法两家的思想和主张都是落伍的,表现在思想本身的复旧空想性,尤其是儒家,及其与汉代大帝国的不相适应。改革者的主观逻辑“敌不过”历史的客观逻辑,改革最终难免失败和无效,豪强继续发展;后汉学风、世风为之一变,经世思想旋即消沉,玄学继之兴起。但主观逻辑又“暗合了”客观逻辑,平均土地和节制资本等改革的措施,适合国家实现大国效应的需要,被后世所沿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34.1
【目录】:
- 导论8-12
- 第一章 一份丰厚的思想遗产12-22
- 一 先秦社会思想的特点12-14
- 二 先秦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14-20
- 三 “英雄无用武之地”20-22
- 第二章 西汉的社会问题22-32
- 一 帝国结构与大国效应22-23
- 二 西汉的农商问题23-25
- 三 西汉的豪强问题25-27
- 四 西汉的民生问题27-29
- 五 大国的两难29-32
- 第三章 国家控制与应对策略32-42
- 一 国家控制32-34
- 二 思想的“接力”34-38
- 三 应对措施38-42
- 第四章 历史的反思与启示42-51
- 一 王莽改革不是“怪胎”42-44
- 二 执陈方以医新病44-47
- 三 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47-51
- 主要参考书目51-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比较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刘守芬,王洪波,姜涛,陈新旺;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刘泽君;孔子德育思想初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5 徐杰令;春秋聘问考[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6 李洲良;阐释的权利:《公》、《z@》释例举隅——春秋笔法与今文经学(上)[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7 萧世民;汉代标点符号考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过常宝;“春秋笔法”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庞慧;“榐”与“y贰奔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彭曦;
本文编号:862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6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