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南赋役全书》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河南赋役全书》研究
【摘要】: 清代赋役全书是清代社会中重要的经济法律文书,是国家征收赋税的基本依据。本文的意图是从河南的赋役全书入手,来探讨清代国家与河南地方社会的互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述清代的赋役全书的纂修过程及其地位。清代的赋役全书参考了明代的赋役全书,但是有自己的损益变化;其修纂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制约;它是国家规定的赋役征收的根本依据,其他册籍在这一点上均不能与之相比。 第二部分,说明《河南赋役全书》编纂情况及赋役全书的内容结构。通过对河南大学馆藏的《河南赋役全书》的断限并结合有关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断定河南的赋役全书曾经在嘉庆四年、嘉庆二十五年编纂和刊刻过。赋役全书有特殊的版式和体例;其内容虽然计算繁杂,但线索清晰并有自己独特的五个特点。 第三部分,探讨《河南赋役全书》中原额特别是人丁的“原额”含义。清代的赋役全书的原额既参考了明代的原额规定,又考虑了当时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现实,并不是明代的简单沿袭,体现了当时社会财政经济的复杂性。就河南来说,人丁的原额是部分地区明代一条鞭法人丁摊入地粮的继承和现实统计人丁的复杂混合体,所以会出现所谓的小数点问题;非是人丁在当时已经货币化了。 总的来说,赋役全书是当时赋税规定的根本依据,但它规定的内容也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体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
【关键词】:清代 《河南赋役全书》 断限 原额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2
- 一、清代《赋役全书》的编纂简况及其地位12-22
- 二、清代的《河南赋役全书》及其内容22-28
- 三、清代《河南赋役全书》的部分解读2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瀛;;论清代前期的奖励垦荒与蠲免田赋[J];晋阳学刊;1980年01期
2 徐志平;论清代叙事诗的新发展[J];语文学刊;2005年07期
3 赵映霞;;《红楼梦》中的市民音乐[J];南都学坛;2006年05期
4 狄艳红;;清前期治理青海蒙古的政治政策述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03期
5 魏思艳;;清代前期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杨建庭;;近十年清代榷关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04期
7 苏奎俊;;清代巴里坤屯田述论[J];新疆社科论坛;2010年01期
8 范同寿;西南各族土司制度的瓦解与清代前期的改土归流[J];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9 姜相顺;有关清代前期佐领编设的两个问题[J];北方文物;1986年01期
10 于盛庭;褚人获的生平及《隋唐演义》自序问题[J];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宝敏;李智勇;;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仁川;;清代前期台湾海峡两岸的交通与物流[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成权;;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关系——“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二[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蔡家艺;;清代前期准噶尔与内地的贸易关系[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C];1983年
5 乔福锦;;“道德的弘扬”与历史的反动——简论清代前期文化对明中后期文化的“扬弃”[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6 蒲霞;;论清代(1840年前)淮河流域的垦殖活动及其影响[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范金民;;清代前期刘家港的豆船字号——《太仓州取缔海埠以安海商碑》所见[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志强;;清代前期的军国议政与满洲贵族[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9 何力;;清代前期关税征管制度[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10 李金明;;清代前期澳门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胜|,
本文编号:874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7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