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长安政权

发布时间:2017-09-19 01:39

  本文关键词: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长安政权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迁徙 长安政权 关中化 正统意识


【摘要】:本文使用分析与实证的方法,以民族迁徙作为切入点,对十六国时期在长安建国的汉(前赵)、前秦、后秦政权与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政权作一分析比较,探索汉(前赵)前秦及后秦政权为何在关陇的统治很不稳固,而西魏、北周政权却能够立足关陇,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并使政权延续至隋唐这一原因,从而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衔接提供一个脉络。 论文正文部分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汉(前赵)、前秦及后秦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第二章以鲜卑宇文泰割据关陇的历史背景作为突破口,论述关陇豪族与宇文泰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西魏、北周的建国道路。进而对汉(前赵)、前秦、后秦与西魏、北周的建国道路作一比较。第三章论述长安作为五朝的统治中心,各政权都对长安城内的建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文献中出现了长安小城、子城、皇城等名称,这些建筑被作为政治和军事中心使用。进而指出其地理位置仍然未离开西汉未央宫的范围,以此保证政权的正统性。第四章从十六国北朝匈奴,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在长安建立政权所采用的国号入手,论证胡族统治者们的正统意识以及为了否定南朝汉族政权和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而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正统之争运动。最后经过胡族统治者们的不懈努力,北方胡族政权的正统地位得到了北方汉族的认可,北朝历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开启了隋唐历史的先河。
【关键词】:民族迁徙 长安政权 关中化 正统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38;K239.2
【目录】:
  • 摘要5-7
  • 引言7-10
  • 第一章 民族内迁与关中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10-18
  • 1.1 匈奴内迁与汉(前赵)政权的建立10-12
  • 1.2 氐、羌内迁与前秦、后秦政权的建立12-18
  • 第二章 西魏、北周的建国道路--论西魏、北周政权的关中化18-29
  • 2.1 北魏时期的关陇豪族18-20
  • 2.2 宇文泰入关的历史背景20-23
  • 2.3 西魏、北周政权的关中化23-26
  • 2.4 汉(前赵)、前秦、后秦建国道路与西魏、北周建国道路之比较26-29
  • 第三章 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及北周五朝对都城长安的建设29-35
  • 3.1 长安大城、小城、子城与皇城30-32
  • 3.2 五朝的施政中心--未央宫32-35
  • 第四章 胡族国号问题与正统之争35-43
  • 4.1 从国号看胡族统治者的正统意识35-39
  • 4.2 胡族统治者的正统之争39-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附录49-50
  • 承诺‘书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艺;;闽西客家与四川客家民居比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2 梁云;;拓跋鲜卑西迁大泽、匈奴故地原因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4期

3 朱夥;;明清陕北方志中的农业信仰风俗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1年15期

4 罗银伟;;从舞蹈《踏歌》透析汉唐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5 李俊文;;对武陵地区土家族民间歌舞中巫祀内涵与价值的探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姝淳;;隋唐以前民族迁徙对岭南医学文化发展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柳;;长在深闺人未识——泾渭花儿初探[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蓝达居;;闽越海洋人文初论[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胡阿祥;;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述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陶红;;回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新趋势[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家瑜;林国强;;试论海洋文化在晋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国瑜;;铜仁地区傩的源流及现状简述[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光成;;西南河谷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在江河开发中的困境[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吴悠;;阿昌族本族文字的缺席和文化保护课题[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琼邋苑坚;川滇专家重走“南丝路”,寻三大文化答案[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本报记者 云 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谁的“奶酪”[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郭军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充实与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田夫 建霞;“扣交背侬”的新时代[N];西部时报;2006年

5 记者 刘根社邋宋玉;大铜器:古代和谐文化的活“化石”[N];驻马店日报;2007年

6 吴甲才;赤峰市翁牛特旗古岩文今被破译[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7 葛剑雄;不要轻易更改地名[N];团结报;2010年

8 徐海燕;俄罗斯民族情结的历史解读[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本报主任编辑 李舫;何时重闻羌笛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见习记者 刘书艳;双城记忆[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云霞;锡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胜冰;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殷会利;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形中审美意象的延续与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栾爱峰;地缘政治视角下我国西北跨界民族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秋霞;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长安政权[D];山西大学;2006年

2 袁志鹏;唐代吐谷浑民族迁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侯波;滇文化青铜器动物装饰渊源探讨[D];四川大学;2003年

4 洪吉;北魏皇帝的巡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建华;关于斯基泰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妮娜;俄语中地名的民族文化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晓洁;湖南省靖州县地名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8 孙吉;岷江上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D];四川大学;2006年

9 王鑫;列班·扫马的历史世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宫权;宋元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8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78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