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社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21:21

  本文关键词:陶渊明社会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陶渊明 社会理想 无君思想 人生态度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社会理想或理想社会的研究,但多是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而本文主要从如下三部分对陶渊明的社会思想进行阐释: 第一部分,由于晋末宋初的社会政治变迁,使得陶渊明对君主的认识不再停留于一种现实的批判,更多的是形成了自己对君主新的认识,建构了一种思想体系,即无君思想。 通过时代对无君的呼唤,思想家自身对无君思想的理解,前人及同时代无君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重点分析了这种无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批判、抨击现实中的君主专制的残暴、贪婪,并不是不要君主,而是希望社会出现像尧舜禹那样的圣王、明君,实质是对君主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新的规定。而这种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内容,而且是在儒家君主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的君主观念体系中,增添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靓丽风景线。 第二部分,陶渊明对战争、士庶、自然、贫困及生死等的看法,对自我生存方式的定位,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总结等方面的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态度。 通过陶渊明人生态度产生的背景,人生态度的形成(对战争、士庶、自然、贫困及生死等的看法,对自我生存方式的定位,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总结),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等来揭示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这其中,陶渊明以陶醉喜悦之情的简约文笔真切描绘出蕴含着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的优美画面,最终在生存本体中牢固确立起社会价值的核心地位,将自然人的切身关怀引向社会人的理想追求之中,将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安置在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上,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人性,更合理地实践人生。而这种意境随着其优美动人的诗歌、散文等文学载体千古流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选择。 第三部分,基于以上对君主和人生态度的认识,陶渊明逐渐构筑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主要从“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模式、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构成及形成、陶渊明理想社会的分析评价等几个方面分析。 从时代、家世和思想性格等方面,分析了陶渊明萌发此社会思想的原因,并进一步探析其社会理想的特色。在他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人人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 尽管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具有很大的不可实现性,事实上,陶渊明所设计理想社会图景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积极的、很强烈的。世人也因此歌颂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歌颂世外桃源,想从世外桃源中寻找带一个逃避现实社会的美梦。从而使得陶渊明的乌托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绵长不绝。 总之,本文通过对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对君主的思考、对人生态度的思索等方面的探究,以求创新,增强对其社会思想研究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力求学术功能与研究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陶渊明 社会理想 无君思想 人生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3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1. 绪论9-14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2. 陶渊明的无君思想14-23
  • 2.1 时代对无君的呼唤14-15
  • 2.2 思想家自身对无君思想的理解15-20
  • 2.3 前人及同时代无君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20-23
  • 3. 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23-34
  • 3.1 陶渊明人生态度产生的背景23-24
  • 3.2 陶渊明人生态度的形成24-30
  • 3.3 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30-33
  • 3.4 陶渊明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影响33-34
  • 4. 浅析陶渊明的社会理想34-46
  • 4.1 “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模式34-37
  • 4.2 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构成及形成37-41
  • 4.3 陶渊明理想社会的分析评价41-44
  • 4.4 陶渊明理想社会对后世的影响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远银;;论陶渊明组诗的思想内容[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杨曙;;析陶渊明的世界观[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3 王道东;;陶渊明与《五柳先生传》[J];成才之路;2007年23期

4 曾明华;;孤云独无依——浅析陶渊明矛盾的一生[J];沧桑;2008年03期

5 邹平;周晓琳;;陶渊明拒绝檀道济馈赠辨析——兼及陶渊明自卑心理[J];长江论坛;2008年03期

6 李悦;;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赵昆生;九品中正制与西晋初期政治[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杨钥;;浅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蔡阿;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4期

10 杨映泽;;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感悟陶渊明精神[J];甘肃教育;2007年21期



本文编号:883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83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f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