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才选用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国人才选用比较研究
【摘要】: 人才,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且往往在某些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中国煌煌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各类人才数不胜数。他们对于人类的历史进程往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才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选拔和任用人才的重要性,也早为先辈们所重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是前人在治乱兴亡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说:“德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范仲淹也曾经说过:“张良、陈平之徒,秦失主亡,汉得之兴。”研究我国古代的人才选用,对于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对三国时期魏蜀吴政权及其统治者的用人政策进行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他们三个政权用人策略进行了比较。力争挖出其人才政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借鉴和帮助作用。同时,目前三国人才的研究几乎全部限于对一个政权或是一个统治者的研究,本文试图综合对三个政权用人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和阐述,为后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言,先谈了人才及其选拔任用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接着概述了一下魏蜀吴三国统治者的用人政策。 第二部分是学术史回顾部分,回顾了前人对于三国人才研究的过程及其成果,其中还包括了外国史学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分析了曹操及曹魏的用人方法。其中对于曹操我主要分析了他的唯才是举和权术相驭的用人方针。然后对于曹丕的用人方法我主要是探讨了一下九品中正制。 第四部分,分析了刘备及蜀汉的用人方法。其中对于刘备我主要分析了他重用荆楚人士,导致荆楚人贵。然后再谈了一下荆州与益州集团的争斗,再其次分析了诸葛亮主政时期他的用人方法。最后说了一下蜀汉早亡的原因是人才匮乏。 第五部分,分析了孙吴的人才选拔情况。首先说了一下孙坚和孙策的用人情况。接着主要分析了孙权的用人方法以及江东大族的影响对于孙吴政权的影响。 第六部分,主要分析了三国用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第七部分是余论,主要谈了三国用人方法对于我们现在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国 人才 唯才是举 德行 选拔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引言8-11
- 第二章 学术史简单回顾11-17
- 2.1 概说11
- 2.2 中国学者主要著作和论文概述11-16
- 2.3 国外学者的研究与评述16-17
- 第三章 曹操与曹魏的用人17-30
- 3.1 曹操"唯才是举"和以权术相驭的用人方针17-26
- 3.2 曹魏的用人与九品中正制26-30
- 第四章 刘备与蜀汉的用人30-42
- 4.1 刘备用人与荆楚人贵30-34
- 4.2 荆州与益州集团的争斗34-36
- 4.3 诸葛亮的用人方法36-40
- 4.4 蜀汉后期用人与人才之匮乏40-42
- 第五章 孙吴的人才选用42-51
- 5.1 孙坚与孙策的用人42-43
- 5.2 孙权的用人43-46
- 5.3 陆逊之死与世家大族对孙吴用人之影响46-51
- 第六章 三国用人之比较51-55
- 6.1 三国用人之共同特点51-52
- 6.2 三国用人的不同之处52-55
- 第七章 余论55-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锋青;;人应该有一点雅好[J];今日湖北;2004年Z1期
2 毕明岩,杨晓楠,刘复刚;“三国”时期政治地理因素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05年03期
3 王其英;;三国谋士贾诩其人其事[J];发展;2009年03期
4 黄可权;;略说三国时期的智囊团[J];领导科学;1986年04期
5 林旭忠;;勿以恶小而为之[J];浙江金融;1992年08期
6 杨代欣;试论三国时期的书法艺术[J];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05期
7 陈千万;湖北襄阳城内三国时期的多室墓清理报告[J];江汉考古;1995年03期
8 卞习之;;折节好学的虎威将军[J];中华魂;1998年08期
9 于振波;略论走马楼吴简中的“户下奴婢”[J];船山学刊;2005年03期
10 ;“古巢州”遗址浮出水面[J];文明;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櫖殿[A];第五届整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萧安富;;试论三国时期的孙吴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3 邹云涛;;试论三国时期南北均势的形成及其破坏[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4 陈耀庭;;道和神[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大会组织机构[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王翠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一支红色娘子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女性人才研究分会综述[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兆弘;;苏州城历次建都的年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屠燕治;;杭州西湖发现三国孙吴铸钱遗物[A];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C];2003年
9 李汉梅;;对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思考[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0 黄翔;王乃举;;长江流域湖北段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设想[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飒;西汉高速劲推川陕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通讯员 彭书桃 周平坤;阳辛村成为我省首批旅游名村[N];黄石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何沙洲;企业家要学会“诊断”员工[N];经理日报;2004年
4 李宏;姚安县重点保护和修复三国时期古遗迹[N];楚雄日报(汉);2011年
5 刘彦玲 郑小红;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巡礼[N];西部时报;2004年
6 记者 周晓曲;我人才研究成果显著[N];光明日报;2002年
7 记者 黄还春;人才工作有了“智囊团”[N];温州日报;2006年
8 张炳升;人才研究要积极谏言献策发挥参谋作用[N];光明日报;2007年
9 盛若蔚;人才研究要为人事人才工作建言献策[N];人民日报;2007年
10 齐智杰 记者 何秀丽;千万元资金支持228个创新项目[N];哈尔滨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怀志;基于本体的历史年代知识元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姚乐野;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宇恒伟;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婕;三国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2 巩镭;汉末三国时期疾病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贾海鹏;三国时期吴蜀两国人才的地理分布及其政治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骏;三国人才选用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韩威;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文献探赜[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姚建平;论三国时期的军事交通[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贤高;三国蜀汉文学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8 戴智恒;三国蜀汉文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茂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王刚;实与虚幻——三国时期中国兵器之史实与虚拟的对比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885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8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