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兼官制度新探
本文关键词:南朝兼官制度新探
【摘要】:南朝时期官员以兼官形式任职,具有特定的制度涵义。兼官是在职位位阶与官员本资不相一致情况下的任官形式,这一制度模式使官员选用得以重职事、任才能、久职任,体现出"因官择人",而非"因人授资"的制度逻辑。在此时期官僚品位因素占主导的历史条件下,兼官相对独立于官资的制度设计,为王朝体制的有效运作注入了以职位因素为取向的活力。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南朝 兼官 品位 职位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南朝公文文体与王朝制度研究”(2014M56223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91;K239.1
【正文快照】: 南朝时期的兼官,承自魏晋官制,究其性质,大体可分为二:一是职事官的兼领制度;二是朝廷委派官员在重要礼仪场合担任事务官,属于临事权兼,事讫则罢。1本文关注的兼官制度主要是前者。官员以本资兼领某官,是南朝常见的制度现象。一般而言,其官衔形式可概括为“甲官兼乙官”或“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恩玉;;萧梁官班制渊源考辨[J];历史研究;2013年04期
2 刘伟航;高茂兵;;两晋南北朝“白衣领职”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华;郑祯诚;;巴蜀时期古愱国源流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程文徽;;汉中羌族文化——傩文化及其现状与保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潘定武;;文翁二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梁艳萍;;“诗圣”杜甫与诸葛亮的失意情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杨钊;;杨慎张佳胤交游考[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6 赵常兴;安鲁;;秦汉时期北人南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7 孙启祥;;金牛古道演变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曾穷石;;对江油戍有关史实的考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符丽平;李欣航;;诸葛亮八阵图神化及其原因[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白帆;;蜀汉无当飞军族属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魏学峰;;四川汉代画像砖的艺术价值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樝;;建国六十年来六朝职官制度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程龙刚;;盐与中国上古文化——立足于三峡地区盐资源与巴文化关系的考察[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4 侯虹;;西蜀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以秦汉时代为中心的讨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5 吉成名;;汉代食盐产地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6 刘卫国;;渝东盐业与三峡文化[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7 陶红;;独立生成与相互融合——民族文化融会中巴蜀蚕桑文化符号构成探悉[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彭邦本;;先秦汉水上游与峡江地区的交通试探[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汤家厚;;《徐霞客游记》文稿散失引发的难题——徐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3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诂》词_Y训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贺世伟;汉六朝时期三峡地区的聚落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复超;隋唐时期淫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亚栋;“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瑰;周灭商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谢丹;乡土记忆与社区整合[D];西南大学;2011年
5 徐秋雅;汉赋中的社会风俗散论[D];西南大学;2011年
6 崔文萍;汉唐之际谶纬文献的流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蒙海亮;周隋总管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邹学莉;魏晋南朝表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菲;三国两晋南北朝地方人物传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戴智恒;三国蜀汉文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恩玉;;萧梁官班制的形成考论——以流外七班、三品勋位及蕴位为中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牟发松;;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杨恩玉;;官班制的性质、编制标准与作用考论[J];史学月刊;2012年10期
4 张旭华;萧梁官品、官班制度考略[J];中国史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士英;魏晋南北朝兼官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6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8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