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决狱”对汉代司法活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2 11:27

  本文关键词:“春秋决狱”对汉代司法活动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春秋决狱 汉代 司法活动 法律儒家化 法治社会


【摘要】:汉王朝建立以后,随着秦王朝法家思想的灭亡以及汉初黄老思想的“无为之治”中国社会产生很大的变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朝廷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巩固自身的统治急需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此时,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不仅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也满足了统治者加强集权的政治目的。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强调“引礼入律”使法律与道德相融合。“春秋决狱”正是董仲舒提出的一种引礼入律的审判方式。其主要是指,官吏在审判案件时,如若遇到法律没有规定的或是规定不明确的,可以依照春秋经典中的精神来裁决案件,故又称“经义决狱”。“春秋决狱”是西汉儒家思想的表现,也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其主要的司法原则“原心定罪”和“亲亲得相首匿”不仅对汉代的司法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一直影响了中国古代法律几千年之久。现今的学术界对于“春秋决狱”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其中有肯定其历史意义的“肯定说”也有评论其存在扰乱司法公正等弊端的“否定说”,另外还有“衡平说”与“判例法说”。本文从“春秋决狱”产生的背景、内涵、积极作用以及消极作用入手,对“春秋决狱”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总结了“春秋决狱”对汉代法制的利弊并希望通过对其的深入了解可以领悟到“春秋决狱”这一标志性的审判活动可以给予的,关于我国现如今法治建设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春秋决狱 汉代 司法活动 法律儒家化 法治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9;D926.2;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0
  • 一、 “春秋决狱”产生的背景和原因10-14
  • (一) “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10-11
  • 1. 秦法家思想失败10
  • 2. 汉初黄老思想的盛行10-11
  • 3. 新儒家思想的产生11
  • (二) “春秋决狱”兴起的原因11-14
  • 1.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1-13
  • 2. 伦理道德思想根深蒂固13-14
  • 二、 “春秋决狱”蕴涵的法律思想与法律原则14-20
  • (一) “大一统”的尊君说14-16
  • 1. “诸侯不得专地”14-15
  • 2. “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15-16
  • 3. “王者无外”16
  • (二) 原心定罪16-18
  • 1. “本其事而原其志”16-17
  • 2. “志邪者不待成”17
  • 3. “首恶者罪特重”17-18
  • (三) “亲亲尊尊”的封建伦理观念18-20
  • 1. 以孝为核心18-19
  • 2. 以忠为核心19-20
  • 三、 “春秋决狱”对汉代司法的影响20-26
  • (一) 对司法产生的积极影响20-23
  • 1. 开创了主客观相结合的审判方式20-21
  • 2. 促进了法律儒家化21-22
  • 3. 加速了中国古代法律解释学的发展22-23
  • (二) 对司法产生的消极作用23-26
  • 1. 过于强调动机导致了罪行擅断23-24
  • 2. 增大了司法腐败的可能性24
  • 3. 模糊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24-25
  • 4. 加强了社会的思想控制25-26
  • 四、 “春秋决狱”对我国现今司法活动的启示26-32
  • (一) 判例机制对法律的调节26-28
  • 1. 判例机制的价值26-27
  • 2.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27-28
  • (二)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现今法治社会的影响28-32
  • 1. 亲亲相隐制度的法律价值28-29
  • 2.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可能29-30
  • 3.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具体构建的建议30-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5
  • 致谢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江学;亲亲相隐及其现代化[J];法学评论;2002年05期

2 李海荣;;法本无情亦有情——对“亲属容隐”和“春秋决狱”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3 崔灿;;论汉代的《春秋决狱》[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4 韩瑛慧;;从“春秋决狱”看中国式判例[J];法制与社会;2011年07期

5 董洁;;关于判例法在中国可行性的讨论[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6 史广全;春秋决狱对礼法融合的促动[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本文编号:900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00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0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