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唐代女子头饰及面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5:27

  本文关键词: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唐代女子头饰及面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外来文化 女性 头饰 面饰


【摘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也是最为开放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发达成熟期,经过魏晋以后的南北交融、胡汉交汇的转型期,文化的统一性得到加强,而差异性则逐步削弱。以其繁荣、昌盛、灿烂、瑰丽的特点远扬声名于世界各地。它不仅以强盛的综合国力吸引着诸国,同时又以开放的胸襟来面对外来民族及外来文化。 唐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综合体。内容极其丰富多彩,犹如百花园中盛开的花朵,群芳斗妍,各显风姿。唐文化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因素,就是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的重大影响将唐文化推进到大一统的极致,并使之熠熠生辉。在大唐盛世兼容并蓄的文化风气之下,女子妆饰颇具时代特色,淡妆浓抹,别出心裁,花样繁多,达到了中国妆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其中女子头饰及面饰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影响非常显著。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外来文化在女子头饰及面饰方面体现的具体影响,然后,进一步分析外来文化如何从外来材料、制造技术、装饰花纹等方面使得唐代女子头饰及面饰产生深刻的变化,进而分析此背景下唐代女性审美、心理及社会地位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唐代 外来文化 女性 头饰 面饰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2
【目录】:
  • 内容提要2-3
  • ABSTRACT3-5
  • 引言5-7
  • 一、与外来文化影响有关的唐代女子头饰7-14
  • 1、胡帽7-8
  • 2、花钿8-11
  • 3、栉11-14
  • 二、与外来文化影响有关的唐代女子面饰14-21
  • 1、胡妆14-15
  • 2、眉妆15-18
  • 3、唇妆18-21
  • 三、材料中体现的外来文化影响21-27
  • 1、头饰中使用的宝石、犀角、象牙等21-24
  • 2、口脂中所用的香料24-25
  • 3、青黛25-27
  • 四、制造技术材料及装饰花纹中体现的外来文化影响27-32
  • 五、外来文化影响之下的唐代女性心理及地位32-37
  • 六、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附录 140-42
  • 附录 242-43
  • 附录 343-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银芳;;唐代佛教雕塑的人物造型[J];艺海;2009年04期

2 栩铭;;《唐代金银器研究》简介[J];考古;2000年01期

3 谭前学;;富丽堂皇 中西合璧(下)——唐代金银器巡礼[J];荣宝斋;2010年11期

4 韩建武;;外来文化对唐代玉石器琉璃器的影响[J];收藏家;2006年10期

5 李知宴;;唐代瓷窑概况与唐瓷的分期[J];文物;1972年03期

6 傅金城;;“一字师”和“一字徒”[J];诗刊;1980年02期

7 李久海;王建平;;扬州司徒庙镇清理一座唐代墓葬[J];考古;1985年09期

8 阮卫萍;;广绣《三羊开泰》图[J];紫禁城;1991年01期

9 李晖;宛转萦香骑 飘樦拂画k飑ぉぬ拼按騥臁狈缢卓悸訹J];东南文化;1998年03期

10 张艳云;从敦煌《放妻书》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J];敦煌研究;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双智;;陕西长武昭仁大殿[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2 吴力群;;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3 姬永亮;;唐代误差思想略探[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郭声波;;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府州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5 张夫也;;元明青花瓷纹饰中的外来文化影响[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亮;;唐代茶叶的经济功能探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林宝卿;;闽南方言与外来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张劲松;;陈崇与东佳书堂关系的再认识——基于谱牒与地方志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周小瓯;周筱馨;;在传统中探寻本土设计[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丹;谷人旭;;上海舞台文化地域特征及影响力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洲;中国历史中的外来文化[N];朔州日报;2008年

2 记者 张水湘;醴陵潜伏百年“小耶鲁”[N];长沙晚报;2010年

3 新华社记者 任忆;“年味”为何越来越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本报记者 沈祖芸;警惕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京力;唐代的茶书[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琳楠 刘谷婷 实习生 陈爽;优秀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N];汕头日报;2011年

7 本版撰文 记者 安卓;中国:本土文化兼容外来文化[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李和森;分析检查拒绝“拿来主义”[N];战士报;2009年

9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让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同发展”[N];光明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石圭平;内蒙古发现唐代古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3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骏;唐代敦煌壁画人物风格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

5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滕云;唐代落第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李锦;唐代幽默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迎春;唐代汉文化西传西域与东传日本的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马志立;唐代勋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新平;唐代诗体理论的文体学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光杰;唐代家训文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伟;唐代连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学;2006年

10 赵娟宁;唐代妇女与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06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06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9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