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战争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18:04

  本文关键词: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战争战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两汉时期 民族战争 匈奴 西域 西羌


【摘要】:两汉与周边各族都进行过战争,但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战略问题最值得研究。这是因为,匈奴、西域、西羌在反汉问题上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当然是以匈奴为主,西域、西羌则为其"右臂",故两汉王朝对三族的战争既分步骤又综合考虑。在战争中所施行的战略措施,有屯田、扩大骑兵、选将练兵、对敌分化瓦解及招抚、残酷镇压等,其中大部分战略都是成功的,唯有斩尽杀绝的战略是失败的。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结果,拓展了疆域,加速了民族融合,开辟了丝绸之路,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两汉时期 民族战争 匈奴 西域 西羌
【分类号】:K234.1
【正文快照】: 两汉与周边各族都发生过战争,本文为什么单选择汉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战略问题进行研究?这是因为匈奴、西域、西羌在反汉问题上是三位一体的,西域和西羌都是匈奴的“右臂”。所以,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是既分步骤又作为统一战略来考虑的,至于汉对闽越、南越、西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平;汉碑连语概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刘晓满;卜宪群;;秦汉行政中的效率规定与问责[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3 方军;略论王符《潜夫论》之经济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张竹玲;;《潜夫论》反义词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赵雯;;浅析秦汉时期的人口思想[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吴文文;;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高畅;;先秦两汉时期中下层女性的经济活动[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李桂花;;试论王符的圣贤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肖鸣政;能绩人才观的人力资源开发学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王晖,王建科;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孔毅;杨志才;;王符伦理思想研究三十年[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刘立光;;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志刚;;书法名石汉画考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5 贾晋华;;释赋:从诗体到诗歌技巧及赋体[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五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婷婷;汉代情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郜同麟;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诂》词_Y训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庄晓芸;借鉴儒家文化普及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连;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银清;汉魏书牍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探戈;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戎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魏园园;《左传》中楚国令尹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李明丽;汉代“私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秋雅;汉赋中的社会风俗散论[D];西南大学;2011年

9 肖俏波;试论先秦儒家的道义论与政治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包秀茹;三晋铜器铭文所见姓氏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利清,宋远茹;关于匈奴文字的新线索[J];考古与文物;2004年02期

2 王文利;简析匈奴鼎盛背后的中原政策支撑[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06期

3 何光岳;匈奴族源漫议[J];寻根;2004年06期

4 马利清;关于“原匈奴”概念的提出与界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贾衣肯;;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9期

6 贾衣肯;;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10期

7 林子明;;杂说匈奴西迁[J];书屋;2007年02期

8 李法军;;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9 于凌;李焕青;刘举;;匈奴刑法新解——兼论秦汉时期匈奴法律的立法目的与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1期

10 吴芳;;探密东至深山里的匈奴后裔[J];江淮文史;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y;;近六十年来(1919—1980)国内研究匈奴的概况[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2 李春梅;;匈奴民族与五行说[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3 储著华;;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4 陶玉坤;;匈奴社会生活综论[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春梅;;从手工业透视匈奴文化[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谷苞;;论正确阐明古代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7 芒·牧林;;匈奴文字初探[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晓克;;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9 马利清;;关于匈奴人种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碧波;;“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兼及匈奴文化及其文化体系的考察[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肖洁;匈奴留下千未解文字之谜[N];兰州日报;2005年

2 记者 冯国 李勇 雷鸣;曾经叱咤风云的匈奴哪里去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王大方;匈奴民族的历史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史清海;“匈奴”辨[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5 李明宇;大汉与匈奴的一场养老遭遇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章奎 实习生 张保;纵横亚欧的匈奴[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7 陈生玺;探寻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蒋中意;浙江浦江居住着一群匈奴后裔[N];西部时报;2010年

9 鞍山市博园高中 曹为宇;匈奴最终去向[N];鞍山日报;2010年

10 林木;历史与艺术的联袂[N];美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闵海霞;匈奴发展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庆宪;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3年

4 特日格乐;西北简牍所见汉匈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略述匈奴与中原物质技术的交流以及汉匈在文化上的融合[D];西北大学;2003年

2 杨燕;匈奴的仪式与精神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胡玉春;南匈奴附汉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谢明伟;汉代匈奴的内迁及其社会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平;论东汉对匈奴的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6 于亮;西汉匈奴降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洪波;匈奴史研究四题[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索明杰;匈奴对西汉王朝的政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 徐华灿;西汉时期汉匈和战中的相互招降策略及其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池立新;冒顿至握衍朐棶时期匈奴政权的盛衰及其原因探索[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7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37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7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