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三种自然灾害及灾伤申检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0:01

  本文关键词:元代三种自然灾害及灾伤申检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元代 三种 自然灾害 灾伤 申检 制度 研究


【摘要】:元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高发时期。本文运用概率论、统计方法就元代的三种自然灾害(蝗灾、河患、地震)进行统计、分析,在搜集、挖掘、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元代的灾伤申检制度、元朝政府的措施和灾害的危害。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三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元代三种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利用现代气候、地理、生物学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规律。 第二部分探讨了元代的灾伤申检制度和元朝政府的救灾措施。元代有水旱灾伤申检体覆制度及减免地税制度。申检制度在元代是一项重要的救灾措施,即按受损分数减免地税。实施申检体覆制度依次按申灾、检踏、体覆、监察和纠察几个程序执行。每个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元代的灾伤申检制度和元朝政府就此采取的一系列救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第三部分评述了元代三种自然灾害的危害。蝗灾、河患和地震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元朝政府在处理这些灾害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也就潜伏着各种危机,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47
【目录】:
  • 前言5-6
  • 一、 三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6-14
  • (一) 危害严重的蝗灾6-9
  • 1 蝗灾的历史6
  • 2 元代的蝗灾6-9
  • (二) 元代河患9-12
  • (三) 地震12-14
  • 二、 申检制度及国家救灾措施14-26
  • (一) 元代的申检制度14-16
  • (二) 元代的救灾措施16-26
  • 1 蝗灾的减灾政策措施16-19
  • 2 河患的减灾政策措施19-24
  • 3 地震后元廷的举措24-26
  • 三、 三种自然灾害的危害26-33
  • (一) 灾害的原因26-29
  • 1 蝗灾发生的原因26-27
  • 2 河患形成的原因27-28
  • 3 地震的原因28-29
  • (二) 灾害的影响29-33
  • 1 蝗灾29-30
  • 2 河患30-32
  • 3 地震32-33
  • 后记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华;;清代自然灾害危机应对策略研究[J];求索;2011年06期

2 王伟;;自然灾害对匈奴国家内部关系的影响浅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铭记重灾的日子[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8年08期

4 孙爱贞;;北宋陕西路自然灾害状况及原因分析[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5 房春艳;王晓霞;;论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与道教形成之关联[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蒋积伟;;新中国建立初期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李明亮;邹阳;;优化政府应对自然灾害思路之探索——以受灾群众心理危机为视角[J];理论观察;2011年03期

8 汪志国;谈家胜;;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史研究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陈高尚;朱军礼;陈坤;;四川地震灾区灾后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10 ;中国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为广大农民群众编织防灾减灾“安全网”[J];文史春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殿友;杨学祥;;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徐国利;;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危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肖国德;王鑫;孙彪;;自然灾害中的配电网电源支援研究[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能;;气象信息应用于广西财产保险经营中的初步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与灾害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张国培;庄天慧;张海霞;;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影响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6 杨玉荣;沈照理;;地球流体的循环与自然灾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李铁鹰;;城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8 钟华荪;;灾害护理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参加日本灾害护理学术会议的启示[A];河南省护理学会产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9 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福珍;;丰源水电厂防汛预案[A];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提高水电站水库调度技术 推进海西经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黎明;我市今年自然灾害偏重[N];巴中日报;2005年

2 王乃彬;用什么来管理自然灾害[N];法制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胡亚;构筑防御自然灾害的坚实屏障[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乐民;乐山市 建立基层自然灾害信息员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9年

5 记者 关媛媛;我市成立自然灾害应急科技保障基地[N];重庆日报;2009年

6 记者 赫文芳;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N];大同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义成;切实做好汛期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N];南充日报;2009年

8 李仁华;肥东县多措并举创新自然灾害应急机制[N];中国社会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卢芳;上半年全国两亿两千万人次遭受自然灾害[N];中国社会报;2009年

10 李利 方永玲;合肥1825名自然灾害信息员投入工作[N];中国社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陈珊;我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贾铁飞;近千年以来巢湖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任德胜;论自然灾害对中东文明发展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7年

7 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加海;装配式钢闸板组合防洪墙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王震;当代中国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动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赵艳萍;民国时期的蝗灾与社会应对[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代娟;元代三种自然灾害及灾伤申检制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白斯琴;自然灾害中的政府应急管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钟启顺;民国时期湖南自然灾害及社会变迁(1912-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春雨;东汉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耿东风;自然灾害防控过程中的人类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梅;自然灾害行政救助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鑫;辽宁省自然灾害的第四纪环境背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国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法制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9 杨菊红;森林保险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敬理;西南成品油管道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44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44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d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