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庚信矛盾人格及其深层文化原因
本文关键词:论庚信矛盾人格及其深层文化原因
【摘要】: 庾信的一生可以公元554年(梁元帝承圣三年)入北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庾信后期的情感、思想与行为充满了矛盾。庾信一直眷恋着故土,并因屈事魏周而忏悔,但庾信并没有因为这种羞愧而拒绝和放弃魏周赐予的功名利禄,相反,他对魏周统治者的恩赐感恩戴德,对北朝统治者也是不乏阿谀奉承之词;为寻求心灵的宁静,庾信从入北始到晚年一直存有归隐之念,然而他欲隐还仕,徘徊于仕隐出处之间,以“食周薇”终老。庾信后期道德崇奉与现实行为的矛盾相悖状态体现了他的矛盾分裂的人格特点。在庾信的身上,不仅存在“理想人格”与“外在人格”的相悖,还存在着对“理想人格”的信守与怀疑、放弃的思想冲突,处事态度与价值观念上的矛盾最终导致他终其后半生屈节仕敌,又始终于内心自遣自责、无法安宁的生命悲剧。任何一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其赖以生成和繁衍的客观现实基础。造成庾信后期人格分裂悲剧有时代的苦难、命运的不幸等原因,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矛盾冲突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等对其造成的影响则是深层次的原因。造成庾信人格矛盾的深层次文化原因主要有:儒道两种文化思想交叉影响和矛盾冲突;对儒道思想精神内核体认的不足;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庾信 人格矛盾 文化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K23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1
- 一、庾信研究现状7-9
- 二、选题的意义和目的9-11
- 第一章 庾信矛盾人格的表现11-25
- 第一节 人格理想与现实行为的矛盾11-20
- 一、“乡关之思”是庾信后期情感的主旋律11-17
- 二、终身侍奉魏周,,并对魏周统治者的恩赐感恩戴德17-20
- 第二节 仕进之心与归隐之念间的徘徊20-25
- 一、归隐愿望真实、强烈的最初十年20-21
- 二、不甘于隐居,意在“求官”的“建德”时期21-25
- 第二章 庾信矛盾人格的成因(上)25-36
- 第一节 儒道两种文化思想交叉影响和矛盾冲突25-31
- 一、庾信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接受25-29
- 二、对道家思想文化的接受29-31
- 三、儒道两家哲学思想在庾信精神世界的冲突是形成庾信人格矛盾的主要原因31
- 第二节 庾信对儒道思想精神内核体认的不足31-36
- 一、对儒家思想精神内核的体认不足是造成其现实行为与人格理想相悖的重要原因31-33
- 二、对道家学说精神的体认不足是庾信后期处于既渴望归隐又热衷仕进矛盾状态的重要原因33-36
- 第三章 庾信人格矛盾成因(下)36-42
- 第一节 传统士大夫人格文化发展阶段性局限36-39
- 第二节 齐、梁士风的影响39-42
- 参考文献42-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44-45
- 后记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君;;庾信《哀江南赋》作年辨正[J];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04期
2 尹冬民;;庾信《哀江南赋》“胡书”新证[J];文学遗产;2011年04期
3 范进军;;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读曾景祥先生《曾景祥花鸟画集》有感[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詹丽琴;;浅析王褒“荷恩眄,忘羁旅”的原因[J];大舞台;2011年08期
5 俞香顺;;“半死桐”考论[J];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03期
6 黄震云;;庾信乐府诗和汉画像石“獬豸”文图汇考[J];乐府学;2011年00期
7 谭显宗;;试论唐人“格律诗”创作的美善过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8 吴亮花;;庾信文章老更成[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9 温显贵;;“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J];语文建设;2011年Z1期
10 聂崇正;;宫廷画家金廷标卒年及其作品[J];紫禁城;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吉定;;回顾与展望:庾信研究六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徐宝余;;“清新庾开府”义解——李白与庾信[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亚南;;战胜自已 融入和谐——试论老年退休者的心态改善[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树林 郭敏厚;洛州刺史庾信[N];商洛日报;2010年
2 赵福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铁岭文学[N];铁岭日报;2007年
3 余英时;从“游于艺”到“心道合一”[N];东方早报;2010年
4 郭光豹;风神高下任笑评[N];解放军报;2011年
5 袁良骏;老学者编新辞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6 庞洋;诠释赋史[N];光明日报;2006年
7 叶雪萍;几多[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8 李五洲;戏说古人“偷”诗[N];中国老年报;2000年
9 李金玉;略谈论诗唱和[N];山西政协报;2009年
10 陈书良;姜白石词小札(一)[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吉定;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佟艳光;北朝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3 苏美妮;灵魂漂浮与人格矛盾[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苏榕;论庚信矛盾人格及其深层文化原因[D];苏州大学;2008年
2 陈小燕;唐代庾信接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妮;庾信研究三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朝富;论庾信诗文的修辞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建刚;论庚信诗文风格之变[D];湘潭大学;2003年
7 王君秋;庚信的心理探索[D];延边大学;2010年
8 尹娟;徐陵庾信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晓玲;庾信“乡关之思”析论[D];西北大学;2003年
10 陈传福;庚信及其诗赋创作的文化意义[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47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4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