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润孙经学史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7-10-01 16:35

  本文关键词:牟润孙经学史研究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牟润孙 经学史 经史关系 “经史合一的史学”


【摘要】:牟润孙博通经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可惜学界重其史学而略其经学。他不仅对《论语》、《大学》、《公羊传》等经书的文句与义意有独到的解说,也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变迁作了别致的探讨,各种具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最值得指出的是,他根据经史同源的原理,作出"经学皆史学"的论断,再反思两汉以来经史分合的利弊得失,提出"经史合一的史学"说,堪称晚年定论。牟润孙在其学术臻于精熟之际,针对现代中国经学消亡、史学西化,力矫时弊,从经学史的苦心探求中,彰明中国古代经史合一的优良传统,期望恢复"经史合一的史学",融经学入史学,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指明方向。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关键词】牟润孙 经学史 经史关系 “经史合一的史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ZX045)
【分类号】:K225.04
【正文快照】: 一 引 言牟润孙(1908-1988)自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任教于北京、上海等地中学与大学,1949年播迁海外,相继任台湾大学、香港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他一生博通经史,成就广泛,在海内外学术界尤其史学界享有盛誉1。就笔者所见,有关牟润孙的传记资料与回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牟小东;;牟润孙的史学渊源[J];史学史研究;199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宁;;徐遵明与北朝经学[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2 徐立望;;驳清代今文经学复兴源于上书房“讲义”说——兼论今文经学在康雍乾三朝的地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曹旅宁;;释汉律“复兄弟、季父伯父之妻、御婢”兼论秦汉法律制度的演变[J];法律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4 仇媛;;论《春秋》学对尹洙文学创作的渗透[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王世光;“经学即理学”刍议[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6 黄富源;陈寅恪唐初胡汉体用说试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7 刘伟;;《战国策·齐策》蕴涵的东夷文化[J];管子学刊;2013年04期

8 汪文学;;从《人物志》论汉晋学风之变迁[J];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黄松平;朱亚宗;;近代科学文化冲击下历史性选择的巨大反差——徐光启与曾国藩比较新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杨朝蕾;;魏晋南北朝政论蠡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春生;南朝宗王属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喻学忠;晚宋士风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D];南开大学;2004年

8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谢建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立兵;论《毛诗正义》的学术成就[D];扬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延云;《水浒传》镜像中的郓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忠强;北朝《诗经》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兴平;论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婚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伟;两汉魏晋南北朝公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新忠;南北朝诗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王琳妮;《文心雕龙》“论”篇探微[D];复旦大学;2009年

8 郭丹丹;唐宋《诗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吴昌叶;萧氏后梁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10 陈琳琳;《世说新语》所见汉末魏晋名士及其心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伯雄;;不仅研究经学史,也要研究经学[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1期

2 孙尚勇;张涛;;人文化育 经典常新——第二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兰秋阳;高会霞;陈金泉;;清代经学世家及其家学考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杨庆中;;国学视阈中的“现代经学”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邱汉生;“经学”散札[J];学习与思考;1984年02期

6 刘家和;史学和经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7 牟世金;六朝经学的中衰与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01期

8 王序平;评何耿镛著《经学概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9 朱维铮;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10 李景明;“焚书坑儒”与秦代经学[J];齐鲁学刊;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应宪;;日本“中国经学史”之译介与回响[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胡文生;;浅析经学在前近代的变动[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韩大伟;;西方郑玄研究述评[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4 葛志毅;;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5 冯良方;;汉武帝时期经学的成立及其影响[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集诂齐书社最新图书推介[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九卷)[C];2014年

7 周予同;;朱熹之经学[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8 郝虹;;王肃经学的历史命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9 张成权;;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关系——“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二[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北朝经学史”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讲师 潘忠伟;“中心”和“边缘”的迭代——经学史研究散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王东杰 四川大学历史系;以“书”为中心的经学史研究[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N];文汇报;2005年

4 张颖;经学史研究新篇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5 李学勤;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任国征;傅斯年如何看待经学?[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四川师范大学 黄开国;经学流派与分期新议[N];光明日报;2010年

8 姜广辉;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郑任钊;经学发展的轨迹及不同时期的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王焱邋采访 叶渔 ;经学的前世今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素红;明代经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8年

2 甄洪永;明初经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杨世文;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周静;韩愈经学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高明峰;北宋经学与文学[D];扬州大学;2005年

7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8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9 柳宏;清代《论语》诠释史论[D];扬州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焱;清代湖南经学初探[D];湖南大学;2010年

2 胡惠明;经学视野下的两晋南朝顺阳范氏家族[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艳丽;蜀汉经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郑婕;苏辙经学成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渠}^%;gqo"熹平石}撗芯縖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欣雨;李贽经学批判及反理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鸿鑫;晚清《王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雷霞;经学在秦代的遭遇与汉初的复兴[D];山东大学;2007年

9 王雪;继承与超越[D];安徽大学;2002年

10 曹素萍;宋人的六经论[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54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54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6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