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家庭、社交礼俗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代家庭、社交礼俗研究
【摘要】: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制度与风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礼文化也因为它的复杂繁琐而被视为历史研究的难点,如何对传统礼俗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今所用,成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汉代是礼文化得以确立和定型的时期,本文试图通过对汉代礼制和风俗的研究,系统地发掘礼文化与汉代家庭、社交等各方面的关系,探讨礼文化与汉代社会各层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对汉代礼俗做一个管窥。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序言,介绍了礼的内涵,先秦秦汉时期礼的形成和演变,诸子百家论礼以及礼法关系。第二部分汉代家庭礼俗,介绍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相处的礼俗,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是家庭礼俗的核心。宗族内部制定家礼、族规来约束子弟的行为。第三部分汉代社交礼俗。介绍了经师和门生、举主(长官)和故吏(属吏)、长幼、朋友之间交往的礼俗。师生之间、举主(长官)和故吏(属吏)之间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上的从属关系。尊老爱幼不但被政府提倡,在社会上也渐成风气。交友之礼则主要体现在真诚守信、礼让互谅、规过劝善、不论贫富贵贱、友爱互助、患难与共等方面。了解汉代社交礼俗,对于当今社会如何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第四部分:关于汉代礼文化的继承与思考,总结了汉代家庭社交礼俗的实施,由互动相对化向片面绝对化转化、以忠孝为核心、好名重节、礼法相融四个特征。并讨论了汉代礼文化对汉代和后世封建统治的影响。当今社会的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缺失的反思,使得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礼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对汉代礼俗的研究,可以充分挖掘我国传统礼文化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涵,为社会主义现代礼俗的建立和推行提供历史依据;对于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和谐,个人和社会的和谐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代 礼制 风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学术史综述11-14
- 一、对中国古代礼俗的综合研究概况11
- 二、对于汉代礼俗的研究概况11-12
- 三、关于汉代家庭礼俗的研究概况12-13
- 四、关于汉代社交礼俗研究概况13-14
- 一、序言:礼的内涵14-19
- (一) 什么是礼?14-15
- (二) 什么是“礼俗”15-16
- (三) 先秦秦汉时期礼的形成和演变16-17
- (四) 儒墨道法家论礼17-18
- 1. 儒家论礼17-18
- 2. 道家论礼18
- 3. 墨家论礼18
- 4. 法家论礼18
- (五) 礼法关系18-19
- 二、汉代家庭礼俗19-39
- (一) 父(母)子(女)之间19-30
- 1. 父慈19-24
- (1) 抚养20
- (2) 教育20-24
- 2. 子孝24-29
- (1) 日常生活之礼24-26
- (2) 尊敬恭顺26-27
- (3) 丧葬27-29
- 小结29-30
- (二) 兄弟之间30-33
- 1. 兄友30
- 2. 弟恭30-33
- 小结33
- (三) 夫妻之间33-38
- 1. 夫义34-35
- 2. 妻顺35-37
- 小结37-38
- (四) 宗族之间38-39
- 1.尊宗法守族规38
- 2. 和睦互助38-39
- 小结39
- 三、汉代社交礼俗39-60
- (一) 经师与门生之间39-45
- 1. 经师对门生39-41
- (1) 授业之礼40
- (2) 正己修身40
- (3) 爱护资助40
- (4) 举荐弟子40-41
- 2. 门生对经师41-45
- (1) 拜师之礼41-42
- (2) 敬师之礼42-43
- (3) 报师之礼43-45
- 小结45
- (二) 举主(长官)与故吏(属吏)之间45-50
- 1. 举主(长官)对故吏(属吏)之礼45-47
- (1) 优礼辟召45-46
- (2) 爱护体谅46
- (3) 托以后事46-47
- 2. 故吏(属吏)对举主(府主)之礼47-49
- (1) 侍奉孝敬47
- (2) 举主有难、故吏不弃47-48
- (3) 料理后事48-49
- 小结49-50
- (三) 老幼之间50-53
- 1. 爱幼50-51
- 2. 尊老51-53
- (1) 朝廷倡导尊老之礼51-52
- (2) 社会敬老风气52-53
- 小结53
- (四) 朋友之间53-60
- 1. 汉人对交友的认识与择友标准53-55
- (1) 汉人对交友的认识54
- (2) 汉人的择友标准54-55
- 2. 汉代交友之礼55-59
- (1) 交友有介55-56
- (2) 真诚守信56-57
- (3) 礼让互谅57
- (4) 规过劝善57
- (5) 不论贫富贵贱57-58
- (6) 友爱互助、患难与共58-59
- 小结59-60
- 四:关于汉代礼俗文化的继承与思考60-66
- (一) 汉代家庭社交礼俗的特征60-62
- 1. 礼的实施由互动相对化向片面绝对化转化60-61
- 2. 以忠孝为核心61
- 3. 好名重节61-62
- 4. 礼法相融62
- (二) 汉代礼俗文化对汉代和后世封建统治的影响62-64
- (三) 汉代礼俗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64-66
- 参考文献66-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71
- 后记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冼宁;单林梦;;浅论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环境设计的绿色观念[J];美术大观;2011年07期
2 黄英;;浅谈中华文化的传承与音乐的关系[J];音乐探索;2011年02期
3 廖永林;;先秦儒家礼制中的亲亲之情与政治制度建构的背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付志杰;王晓影;李俊方;;汉代家族内部犯罪试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郝光明;;论点摘编[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6 王志跃;;宋代国家、礼制与佛教的互动考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7 曹胜高;;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上)[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丁进;;清华简《耆夜》篇礼制问题述惑[J];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9 孔宾;;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0 凌宇;;俑义考述[J];理论月刊;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真玉;;从汉画看汉代社会的信仰特点[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包志禹;;元代府州县坛道之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吕凌峰;;清代皇家天文机构日月食测报舞弊现象之透析[A];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怀宇;;礼法、礼制与礼仪:唐宋之际圣节成立史论[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5 李朝远;;(?)墓青铜器中所见战国旧礼制的衰落[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金爱秀;;汉代斗兽试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志云;;《说文解字》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许贻惠;;明代乡饮酒礼的社会史考察[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9 佟辉;;《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文化》[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王明丽;周欲晓;;浅谈汉画中的侠烈义士画像[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华;英美学者的礼制研究[N];光明日报;2000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王子今;“不贪富贵”:汉代社会意识的明智闪光[N];光明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云鹏;埋藏在黄河故道里的奇迹[N];安阳日报;2008年
4 杨泓;汉代社会生活写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朱伟;你好,节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彭卫;汉代社会的精神风貌[N];光明日报;2008年
7 赵玉洁;从社会批评方式看汉代社会[N];光明日报;2001年
8 ;深宅礼义[N];山西日报;2004年
9 朱天文;有风的礼制[N];东方早报;2011年
10 见习记者 王旭升;让教授潜心做学问[N];人民政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2 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吉林大学;2004年
4 龙坚毅;汉赋与汉代社会[D];厦门大学;2007年
5 郭善兵;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建宏;宋代礼制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刘媛;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禹平;汉代儒生的社会活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杨云峰;游民与汉代社会[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赵晓斌;春秋官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婷婷;汉代家庭、社交礼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耿元骊;五代礼制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爽;汉代礼制及其推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松峰;汉代丧葬典礼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郝丽艺;《两汉书》引《诗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凌宇;金文所见西周赐物制度及用^c制度初探[D];武汉大学;2004年
7 李英杰;汉代伦理激励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莉;论汉代咏物赋的天人合一思想[D];安徽大学;2006年
9 闫建刚;礼制的文化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爱敏;汉代户籍制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62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6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