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光社会历史观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7-10-06 22:04

  本文关键词:关于司马光社会历史观的几个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司马光 礼治思想 君主论 民本思想


【摘要】: 礼治思想、君主论、民本思想、民族思想是司马光社会历史观组成的有机联系的几个方面。以礼治思想为核心,阐述为君之道,重视以民为本,并将这种思想延伸到处理民族关系中去。 “礼治”思想是司马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是他对先秦以来历史和本朝政治长期研究、是他为当世和后世帝王维系封建王朝而开出的灵丹妙药,其丰富的“礼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合理性的价值。他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一言以蔽之,司马光认为,,“治礼义则余无不治”。无庸讳言,司马光强调“礼治”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乱世多,治世少,在动乱的年代里,许多封建王朝固然“无不泯灭”,但是“生民之类”也多“糜灭几尽”,每次大的动乱给生产力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重视“礼治”,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和发展生产也是有利的,因此,司马光的“礼治”思想有它合理、积极的一面,多层次、多视角地深入探讨礼治思想和实践,揭示其合理性的内容,并在现有社会条件下完成其创造性的转化,是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当然,恢复“礼治”,或是恢复“礼治思想”无疑是一种虚妄之谈。只有从“礼”及“礼治”的合理性内容的转化出发,“礼治”的精神才能在当今社会实践中焕发新的光彩。 君主论是司马光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仔细研究后提出的治国方案,其中包含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注意到了国家盛衰、君主的明暗与历史经验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分析君主的来源与作用,重视人事也看到用人赏罚对治乱兴衰的重大影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尊君的思想主张,强调臣民要尽忠尽孝。 为了说明历史上这些君主的更替是符合礼的要求,他在宣扬帝王论的同时也讲民心。他解释汤武建立政权因为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这样也为北宋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当然他的民心论归根到底还是与人君之德联系在一起人君有德,则人归之,天命之;人君失德,则被人心与天命所不容,他的民心论还是为他的君主论服务的。 司马光殚精竭虑,从史实出发,深刻总结了两千年君王为政的经验,并加以理论化,形成自身的社会历史观,并将这些观点反复向宋代皇帝陈言,情词恳切,尽管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但其用意是为了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因此也充分体现出他的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和忠实于历史的态度,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
【关键词】:司马光 礼治思想 君主论 民本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引言8-10
  • 第一章 礼治思想10-21
  • 一、“礼”的来源及基本内涵10-11
  • 二、礼的社会作用11-14
  • 三、立政以礼14-18
  • (一) 以礼持国14-16
  • (二) 以礼治军16
  • (三) 兴教化,厚风俗16-18
  • 四、以“法治”为“礼治”之补充18-21
  • 第二章 君主论21-32
  • 一、君主的起源21-23
  • 二、君主的用人之道23-29
  • (一) 要知人24-25
  • (二) 用人原则25-27
  • (三) 如何用人27-29
  • 三、尊君的思想主张29-32
  • (一) 忠君守礼30-31
  • (二) 推崇孝道31-32
  • 第三章 民本思想32-40
  • 一、怀民以仁32-37
  • (一) 为政在顺民心32-34
  • (二) 敬德保民,慎修人事34-37
  • 二、“用之以节”的富民思想37-40
  • 第四章 民族思想40-47
  • 一、民族平等观40-41
  • 二、民族和睦观41-44
  • 三、民族诚信观44-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国;;不朽的告密[J];意林(少年版);2011年20期

2 张峰;;嗜书者的性情[J];学习博览;2011年08期

3 刘丽丽;;司马光与庞籍交游考述[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冯志s

本文编号:985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85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6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