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汉化道路上的尚书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03:13

  本文关键词:北魏汉化道路上的尚书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北魏 尚书制度 汉化


【摘要】: 尚书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从秦汉到隋唐,尚书由一个文书小官发展成为三省行政系统中的一极。在如此巨大、深刻之演变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而在此段中,鉴于北朝与隋唐的历史衔接意义,北魏一朝及稍后的尚书制度,尤值重点考察。 北魏为鲜卑拓跋氏政权,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它也是当时少数民族政权中受汉文化影响最少的民族。但其在此后的发展中,却扮演了极重要的历史角色。自道武帝起,北魏统治者征伐四方,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以孝文帝改革为标志建立起了汉化政权,成为北朝民族融合的熔炉。因此北魏一朝,汉化是其发展的重要线索。尚书制度作为汉族政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成为北魏汉化改革中一个主要的吸收对象。然而,在其汉化道路上,民族矛盾反复出现,权力纷争时刻存在。北魏尚书制度的发展变化与汉化中的矛盾冲突相互照应,伴随着汉化的起伏而曲折前进。 本文通考尚书制度在北魏一朝的发展变迁,并通过突出其与汉化进程交叉、互动,揭举北魏尚书制度发展的特点。第一、二章论述北魏前期汉化中尚书制度的发展。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尚书台建立,不少汉族士人被任用。此时拓跋政权刚入中原,不少原始部落的制度还残存着,抵制汉化的鲜卑贵族势力也很强大。在鲜卑贵族势力与汉族士人的矛盾斗争中,尚书制度在道武帝一朝时置时废,到明元帝时,则被废除。世祖太武帝初,尚书制恢复。但由于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排斥、拓跋统治者与汉族士族之间的互不信任,这时期尚书台权力被鲜卑贵族垄断,汉族士人时或遭到屠戮。 第三章论述北魏中后期(孝文帝改革前后)尚书制度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太和改制,快速推进了汉化,对民族大融合起了重要作用。尚书制在这次改革后被“颁为永式”。经过北魏前期、中后期的发展,至此北魏摹仿晋制建立了一套带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尚书制度。北魏尚书省分为上省、下省;录尚书事位在尚书令、仆射之上,握有实权;尚书省长官多为拓跋宗室或鲜卑贵族所任,有时成为荣宠之位,不负实际责任;北魏尚书各部曹数众多,分工细致。孝文帝急速推进汉化的改革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北魏后期六镇起义爆发。此后尚书省逐渐成为权臣执掌朝政的象征。 最后一章略论尚书制度在北齐、隋代的发展。北魏灭亡后,尚书制在北齐、北周继续发展。北齐的尚书制度基本沿用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制度。北齐高氏依靠六镇鲜卑势力夺取政权,胡风日盛,汉化出现倒退。隋代承北周而建,但制度上多采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制度,建立了三省六部制。这反映了北魏尚书制的发展已成为制度遗产而被隋朝借鉴。
【关键词】:北魏 尚书制度 汉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39.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2
  • 引言12-16
  • 1. 北魏之前尚书制度的发展12-13
  • 2. 北魏尚书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13-14
  • 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本文的研究内容14-16
  • 第一章 北魏前期汉化中尚书制度的发展(一)16-23
  • 1.1 道武帝皇始元年—台省初建16-18
  • 1.2 道武帝时汉化中出现的矛盾18-20
  • 1.3 道武帝天赐二年至明元帝—尚书制废除20-23
  • 第二章 北魏前期汉化中尚书制度的发展(二)23-28
  • 2.1 太武帝复尚书省23-25
  • 2.2 太武帝时汉化中的矛盾25-28
  • 第三章 北魏中后期汉化中尚书制度的发展28-38
  • 3.1 北魏中期尚书制的发展(孝文帝改革前)28-30
  • 3.2 北魏中期尚书制的发展(孝文帝太和改制)30-32
  • 3.3 北魏后期汉化中的矛盾—尚书省权力落入权臣手中32-38
  • 第四章 北魏尚书制的流变38-43
  • 4.1 尚书制在北齐的发展38-41
  • 4.2 尚书制在隋代的发展41-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全;;试论北魏的官营苑囿与国营牧场[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刘军;;北魏宗室亲恤制度试探[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徐美莉;;北魏军镇长官多种官称的历史语境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4期

4 汤同杰;;北魏孝文帝崇佛的政治意义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任玮;;南北朝时期河南省的姓氏分布与世家大族[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o%添av文;;关于北魏的赠官[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莫久愚;;北魏前期政治中的民族问题和崔浩之诛——与陈汉玉、陈汉平二同志商榷[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3 松下宪一;;北朝隋唐时代史料中的“代人”[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许会玲;;论冯太后对北魏前期改革所起的作用[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5 严耀中;;北魏中书学及其政治作用[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6 施光明;;北魏中书学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刘驰;;拾遗补缺,言人所未言[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刘琳;;北朝士族的兴衰[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9 杨耀坤;;东魏北齐兵制概论[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10 李书吉;;关于魏孝文帝托周改制的一些认识[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许会玲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冯太后对北魏前期改革所起的作用[N];衡水日报;2011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李梅田;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成根;云冈石窟的价值与体现[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梁满仓;北魏后期的贪污之风与治贪之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5 吴承川;丝路明珠:敦煌莫高窟[N];中国民族报;2002年

6 本报通迅员 李培强 本报记者 薛青;火山名刹披绿装[N];山西日报;2000年

7 力高才;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云冈学著作[N];大同日报;2006年

8 朱大渭;评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N];光明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王锦华;承上启下的拓跋嗣[N];大同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2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7 黄河;北魏监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陈开颖;性别;;信仰;;权力[D];郑州大学;2012年

9 高峰;北朝灾害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侯瑞;北朝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涓;北魏汉化道路上的尚书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2 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D];南昌大学;2007年

3 周升华;北朝杂户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王仁磊;试论河北地区在北魏前期政局中的地位与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5 洪吉;北魏皇帝的巡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清霖;民族融合视阈下的北魏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7 程钊;北魏军镇制度探究[D];南昌大学;2009年

8 袁方;略论北魏的宗王政策[D];郑州大学;2006年

9 朱飞芳;北魏俸禄制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苗霖霖;北魏后妃制度考述[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86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86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