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政治教化论略

发布时间:2017-10-07 05:38

  本文关键词:中唐政治教化论略


  更多相关文章: 中唐 政治教化 核心政治道德


【摘要】: 本文以中唐时期的政治教化及其造就的核心政治道德作为考察对象,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社会迁易与思想观念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了问题;同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对学界关于中唐变革地位的论断以及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教化的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并对中唐时段的具体起止予以了界定;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回顾了先秦诸子的教化思想、秦汉之际政治教化思想的转变以及两汉至唐前期的政治教化实践,重点在于指出两汉至唐前期政治教化的核心政治道德是“孝”。 第二章论述了中唐政治教化实施的背景。分析了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及异族侵扰为表现的中唐之变及其导致的君国危机,入仕双轨制下士人群体的分化,宗族式微引起的君国意识的上升,以韩愈思想为代表的中唐政治教化思想等问题。认为面对君国危机,统治者对民众进行以“忠君爱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化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论述了中唐政治教化的内容。分析了“忠”之教化的具体形式、“忠”之实践的主要表现以及中唐时期人们在“忠”“孝”之间的取舍,归纳出了中唐政治教化所体现出的核心政治道德:“忠”。 结语部分概括了核心政治道德在中唐前后由“孝”到“忠”的转变过程及其影响。认为中唐以“忠君爱国”为主旨的政治教化的实施,为宋代重建专制皇权政治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而“忠”取代“孝”上升为核心政治道德,则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普遍皇权”建立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中唐 政治教化 核心政治道德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绪论9-17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相关学术背景10-14
  • (一) 中唐的变革地位与中唐的起止10-12
  • (二) 有关政治教化的研究12-14
  • 三、研究思路14-17
  • (一) 需要说明的问题14
  • (二) 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14-17
  • 第一章 先秦教化思想与汉至唐前期的政治教化17-29
  • 一、先秦诸子的政治教化思想17-21
  • (一) 儒家的教化思想17-18
  • (二) 墨家的教化思想18-19
  • (三) 道家的教化思想19-20
  • (四) 法家的教化思想20-21
  • 二、秦汉之际政治教化思想的转变21-22
  • (一) 从“以法为教”到“无为而治”21
  • (二) “独尊儒术”与儒家政治教化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21-22
  • 三、两汉至唐前期的政治教化22-29
  • (一) 《孝经》的普及23-24
  • (二) 表彰孝行与重孝风尚24
  • (三) 以孝选举24-25
  • (四) 援孝入法与屈法伸情25-27
  • (五) 两汉至唐前期的核心政治道德:“孝”27-29
  • 第二章 中唐政治教化实施的背景29-41
  • 一、中唐之变与君国危机29-33
  • (一) 瓦解之忧:藩镇割据29-31
  • (二) 肘腋之患:宦官专权31-32
  • (三) 狼烟四起:异族侵扰32-33
  • 二、中唐士人群体的分化33-36
  • (一) 入仕双轨制下的士人分化33-35
  • (二) 中唐士人与政治教化35-36
  • 三、宗族式微与家国观念36-37
  • 四、中唐时期的政治教化思想37-41
  • (一) 唐初关于政治教化的讨论37-38
  • (二) 以韩愈思想为代表的中唐政治思想38-41
  • 第三章 中唐政治教化的内容41-53
  • 一、“忠”之教化41-46
  • (一) 士人对“忠”的倡导41-42
  • (二) 朝廷对忠义之士的褒扬及赐谥、赐名42-43
  • (三) 官员的教化功能43-45
  • (四) 一个细节:关羽配享武庙及其教化意义45-46
  • 二、“忠”之实践46-51
  • (一) 殉节46-47
  • (二) 忠谏47-49
  • (三) 勤王49
  • (四) 尊君护国49-50
  • (五) 女子之“忠”50-51
  • 三、“忠”“孝”之间51-52
  • 四、中唐政治教化的核心政治道德:“忠”52-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9
  • 后记59-60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磊;;信仰民俗视野下的文学创作——以《聊斋志异》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李华;张建永;;文学经典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3 樊平;;浅谈“反弹琵琶”的艺术美[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4 竺柏岳;;金钱与情感冲突的迷茫——唐宋诗词中的“望江怀远”主题[J];阅读与写作;2011年07期

5 路开源;;《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J];飞天;2011年12期

6 陶易;;李绅的为官与为人[J];书屋;2011年07期

7 郑建明;;德清窑略论[J];文物;2011年07期

8 刘璐;;论初唐四杰之骆宾王的文学批评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9 喻学才;;孟郊山水诗的思想深度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孟翠翠;于向东;;水月观音图像的创作依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春华;;从碑志文看中唐时期的私学与家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梅显懋;;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许贻惠;;明代乡饮酒礼的社会史考察[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4 陈光崇;;中唐啖赵学派杂考[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5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七讲 浅说韩愈对儒学和文学的贡献[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6 赵雅丽;;“纳俗于礼”:孔子的风俗教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诗经·郑风》、上博简《孔子诗论》为考察[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7 阳柯;;孔子“兴观群怨”文艺思想浅述[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8 沈世培;;试论唐初政治上的王道复古[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9 刘刚;;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钮卫星;;从“《大衍》写《九执》”公案中的南宫说看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华的地位及其影响[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正国;唐镜流传几多佳话[N];中国商报;2005年

2 ;饮茶之风与茶税变迁[N];财会信报;2007年

3 闵正国;盛唐铜镜 中西合璧[N];中国商报;2005年

4 罗海明 杨玉彬;马鞍山收藏的早期葡萄镜[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民心;坚定清廉的信念[N];乐山日报;2006年

6 刘德水;“没意思”的意思[N];中国邮政报;2003年

7 记者 韩永强邋张虹;长阳老雾冲“大唐开元”贡茶精彩亮相[N];三峡日报;2008年

8 周长桥;《上林瓷风》 诠释青瓷瓯乐轻灵遗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裴建素 整理;文明古地 璀璨文化[N];石家庄日报;2011年

10 吴浩军;单醪投川,可使三军告捷[N];酒泉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展东;“张籍王建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贾名党;中唐儒学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李丹;元白诗派元前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张侃;汉代四言诗流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磊;韩孟诗派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仕辉;中唐政治教化论略[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周静;儒学在中唐的衰微及原因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岩;论中唐乐府题边塞诗[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徐维;中唐妇女题材的乐府诗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陈贻丽;从禅宗流变看盛中唐时期士人诗歌自然意象之异同[D];云南大学;2010年

6 丁静;汉代颂体文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7 程冰;李端及其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姜秀锋;现实人生的缤纷展示[D];华侨大学;2007年

9 曹卫华;中唐文学中的市井女性形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10 王贞;中唐士人阶层社会心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7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87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d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