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若干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17-10-07 16:03
本文关键词:明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若干问题初探
【摘要】: 明代监察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史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的重要监察机构,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以往的研究成果一般是简单介绍都察院的设置、官员的配备与职掌、机构的演变与职能等情况,而对都察院堂上官等问题的探讨稍显不足。 明代由御史台发展为都察院经过了初创、变革、确立三个阶段。御史台过渡为都察院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即历史方面的影响、明初现实因素的促动和朱元璋本身所具有的多疑性格。所谓都察院堂上官,,是指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明嘉隆万时期,有关都察院堂上官的制度在明代中后期颇具典型。 关于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选任情况。入选为都御史,主要需具备进士出身、较强的行政能力、处事能力、正直敢言的品质、公正无私的德行操守五项基本素质。官员被选为都御史主要分为按资历序迁、兼职、平级调动、获赠官职、得宠任职、紧急任命几种情况。按资历入选是最主要的途径。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也有多种迁入途径。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的职掌,主要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考核百官、提督各道、参与并监察中央决策、参与国家重大仪式、参与国家律令的制定与修改等,他们在行使这些职权时往往会受到皇权、权臣等的制约,而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还是来自皇帝。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的考核情况。被考核的都察院堂上官有可能会得到奖赏、升职也可能会被解职甚至罢免。他们任都察院堂上官后的去向或归宿主要有调任别官、致仕或被斥为民、解除兼职、卒于任上等。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也有多种去向。 总之,从明代都察院堂上官的入选素质、具体职掌、升转考核等方面情况来看:以都御史为代表的都察院堂上官,在任职前或体现出了正直敢言的品质,或表现出了相当的工作能力(也有少数走关系任此职者)。许多都御史等官员,在其任上能够履行监察职责,有人也因此得罪了权贵。由于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得都察院在行使职权时往往受到很多制约。
【关键词】:明代 嘉隆万 都察院 堂上官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绪论7-11
- 一 选题意义7
- 二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史回顾7-10
- 三 本文研究重点及基本思路10-11
- 第一章 明代都察院之创设及其堂上官概况11-19
- 一 明初都察院之创设历程11-15
- 二 明代御史台过渡为都察院之原因分析15-17
- 本章小结17-19
- 第二章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的选任(以都御史为主的考察)19-37
- 一 嘉隆万时期入选都御史应具备之素质19-29
- 二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选任途径29-36
-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的职掌37-47
- 一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的职掌37-44
- 二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职权所受到的制约与干扰44-45
- 本章小结45-47
- 第四章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的考核情况47-58
- 一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的去向47-53
- 二 嘉隆万时期都察院堂上官的考核及奖赏53-57
- 本章小结57-58
- 结束语58-61
- 参考文献61-66
- 后记6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扬;明代都察院制度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俞琛;明中后期言官门户之争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8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88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