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17-10-09 04:38
本文关键词: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摘要】: 本选题对唐代地方监察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试图在研析文献的基础上,勾勒出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演变的线索,并进而归纳出若干特点。本文由绪论展开,共分七个部分,主要观点如下: 绪论部分,通过考察唐前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笔者认为,秦朝开始创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西汉时进一步加以完善,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东汉时地方监察制度略有变化,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进,至隋朝的建立呈现出新的特点。隋朝御史台的监察御史主要承担地方的监察职能,炀帝时又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并确定“六察”标准,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唐前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为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分,武德时期初步建构了由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制,中央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对地方官吏依法实施监察,州县长官、录事参军事和主簿都具有监察职责,地位较高。 第二部分,贞观时期地方监察体制的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地方吏治建设,主要表现为扩大监察御史人数、划分全国为十道、派遣巡察使巡察地方、制定“六察”法规等。笔者认为,这些措施为监察官员行使职权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表明地方监察体制正趋于完善。 第三部分,武则天时期,在中央增设右肃政御史台作为专职按察地方的机构,并任用大批酷吏担任御史,逐渐使御史监察成为其打击政敌的工具。同时,天下告密成风,无视法规,大兴冤狱,最终导致整个监察体制的严重异化。 第四部分,玄宗即位以后,在地方发展和完善了十道按察使体制,又改十道为十五道,设采访使驻地方按察官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玄宗还注重朝集制度的建设,重视州县长官、录事参军事和主簿的选用,促使地方监察体制进一步强化。 第五部分,肃宗时期,随着地方行政级制从州、县二级制向道、州、县三级制的演变,地方监察体制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在道一级,节度使多兼领观察使,监察权和行政权集于一人,逐渐发展成为道级行政长官。在州县,录事参军事和主簿的监察职能不断加强,选任更为严格,表明州县监察机制得到有效调整。 第六部分,从代宗时期发展而来的巡院机构,经过德宗时期的发展,更多地侧重于财政方面的监察,至元和以后逐渐拥有了全面监察地方的权力,原有的遣使监察机制主要表现为巡院监察。在府州,录事参军事监察职能也相应偏向于财政事务,由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管。 第七部分为全文的结论。笔者通过析理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演变的六个阶段,大致归纳出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的四个特点:体制完备,持法监察,选任严格、震慑地方。
【关键词】:唐代 地方 监察制度 演变 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3
- (一) 唐前地方监察制度概述11-16
- (二) 本课题研究范围和方法、主要观点及其研究意义16-20
- (三) 本课题学术史回顾20-23
- 一、武德时期地方监察体制的建立23-29
- (一) 中央御史监察和遣使监察并存23-25
- (二) 州县监察机制的运行25-29
- 二、贞观时期地方监察体制的完善29-36
- (一) 监察法令的健全29-31
- (二) 州县监察机制的完备31-33
- (三) 十道巡察机制的建立33-36
- 三、武周时期地方监察体制的异化36-42
- (一) 大量使用酷吏担任御史监察地方36-38
- 1. 酷吏多为制授36-37
- 2.酷吏构陷地方官吏37-38
- (二) 州县告密之风盛行38-42
- 1. 朝廷鼓励告密39-40
- 2. 告密之风畅行40-42
- 四、开元、天宝时期地方监察体制的强化42-49
- (一) 十五道遣使巡察体制42-45
- 1. 十五道巡察体制的建立42-43
- 2.地方巡察使的选任43-45
- (二) 州县监察机制的强化45-49
- 1. 朝集制度对地方官吏的访察45-47
- 2. 州县监察官监察职能的加强47-49
- 五、至德、乾元时期地方监察体制的调整49-57
- (一) 遣使监察体制的调整49-54
- 1. 观察使与节度使系统并存49-50
- 2.地方监察使职职能的变化50-51
- 3. 地方使府佐官监察职能的加强51-54
- (二) 州县监察机制的调整54-57
- 1. 录事参军事地位的提高54-55
- 2.录事参军事监察职能的加强55-57
- 六、贞元以后地方监察体制的变化57-66
- (一) 巡院的建立和发展57-59
- (二) 巡院监察地方重在对财政的监察59-60
- (三) 巡院获得全面监察地方的权力60-62
- (四) 录事参军事监察职能重在对财政的监察62-66
- 七、结论66-68
- 主要参考文献68-71
- 后记71-7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鹏;唐朝地方监察制度历史进步性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11期
2 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袁刚;唐朝前期的地方监察方式[J];法学杂志;1998年05期
4 胡宝华;试论唐代开元时期的地方吏治[J];河北学刊;1988年04期
5 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J];历史研究;2002年06期
6 黄冬云;唐代职官的考核与监察[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7 刘长江;中晚唐监察体制与宦官专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谢元鲁;唐代出使监察制度与中央决策的关系初探[J];社会科学家;1988年03期
9 景遐东;使职设置与唐代地方行政级制的演变[J];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10 修晓波;试论我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方式[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998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9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