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冷战时代的禁锢——论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
发布时间:2021-11-17 03:51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从西方现代主义的疏离性中,找到了一种边缘的抗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借助"本文策略"去探讨、想象离散空间中人的命运,以变形的形象、感觉和语言,重造诗歌的时空,回应现实与文化的禁锢。这是一种美学上的"宏观政治":不是让语言促使行动、改革社会,不是伦理和道德承诺,而是通过想象和感觉方式的解放,反思现代人的命运,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
【文章来源】:东吴学术. 2019,(06)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抗衡的诗歌
二、“战争”风景
三、抒情与知性的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 郑敏. 文学评论. 1993(03)
本文编号:3500139
【文章来源】:东吴学术. 2019,(06)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抗衡的诗歌
二、“战争”风景
三、抒情与知性的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 郑敏. 文学评论. 1993(03)
本文编号:3500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00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