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殖民教育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01:04
  教育传承着文化与文明。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也会背离正常的发展规律,成为阻滞、破坏社会发展的因素。本文就是以日本统治中国东北十四年所实施的殖民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殖民教育为其法西斯统治服务真相的考察,批驳日本右翼势力掩盖侵略罪行,美化殖民教育的错误言论。本文主要从教育视角,透视并反思日本在东北的殖民教育侵略,进而论述了伪满洲国殖民教育实质是日寇开辟的“第二侵华战场”,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此泯灭东北人民的祖国观念和民族意识,培养“会说话的工具”,从而达到长期霸占东北的罪恶目的。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伪满殖民教育方面的研究状况。正文分三部分。第一章“伪满洲国殖民教育的演变”,运用纵向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日伪在东北殖民教育统治时期三个阶段演变的特点,概述分析伪满洲国殖民教育体系的演变及形成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妄图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第二章“伪满洲国殖民教育的显著特征及其实质”,重点分析日本在东北的殖民教育目标、政策、手段,并同关东州、台湾、汪伪政权的殖民教育进行简要的比较...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伪满洲国殖民教育的演变
    1.1 伪满洲国殖民教育形成阶段
        1.1.1 关东军导演“建国运动”,殖民教育统治的开始
        1.1.2 破坏原有教育体系,控制教育权
        1.1.3 殖民教育呈现“高压”与“怀柔”并行的特点
    1.2 伪满洲国殖民教育全面推行阶段
        1.2.1 日伪确立“三大国策”,推行系统的殖民教育统治
        1.2.2 强化日语教育,加强精神控制
        1.2.3 殖民教育呈现纵深化的特点
    1.3 伪满洲国殖民教育强化阶段
        1.3.1 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强化教育侵略
        1.3.2 凸显时局教育,教育被纳入军事战车
        1.3.3 殖民教育呈现战时化的特点
2 伪满洲国殖民教育的特征及其实质
    2.1 殖民教育目标凸显浓厚的封建性
        2.1.1 伪满洲国妄图通过殖民教育培养“忠良国民”
        2.1.2 借用封建遗毒禁锢人们思想意识,扭曲教育培养方向
        2.1.3 殖民教育培养目标具有欺骗性和奴化性
    2.2 殖民教育政策强化封建王道思想
        2.2.1 强化“王道”、“皇道”、“惟神之道”教育
        2.2.2 日伪篡改儒家思想,改变东北近代教育内容
        2.2.3 殖民教育政策具有组织性和垄断性
    2.3 殖民教育实施充分利用伪满傀儡政权
        2.3.1 “以满治满”,“日系控制”
        2.3.2 操纵汉奸政权,推行殖民教育
        2.3.3 殖民教育手段具有迷惑性
3 伪满洲国殖民教育影响
    3.1 伪满洲国殖民教育统治的影响
        3.1.1 摧残破坏教育事业,阻断了文化发展进程
        3.1.2 利用殖民教育掠夺资源,破坏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3.1.3 灌输法西斯思想,加深了殖民政治统治的“一元化”
        3.1.4 教育形态殖民地化,助长了丑恶的社会心理
    3.2 对“殖民教育有功论”的剖析
        3.2.1 “殖民教育有功论”的出台
        3.2.2 日本右翼分子美化殖民教育原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伪满“勤劳奉公法”的出台及其与协和会的关系[J]. 刘萍.  抗日战争研究. 2006(01)
[2]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沦陷区的殖民教育[J]. 吴洪成,杨欣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4)
[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现代文化人格的缺失[J]. 张福贵.  社会科学辑刊. 2004(06)
[4]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J]. 沈绍根,杨育华.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5]武士道善恶观与军国主义战争观[J]. 娄贵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6]论80年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史观的泛滥同新保守主义的关联[J]. 王希亮.  抗日战争研究. 2000(03)
[7]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时期教育史的几个问题[J]. 颜震华,王庆玲.  吉林教育科学. 1994(02)



本文编号:3579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579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