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山川”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大禹治水 山川 人文地理标志 农耕社会 家天下 分封制 行政区划
【摘要】:"山川"对于探讨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类型及其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象征价值。大禹治水体现了对"山川"关系的理性认识,推动了以"家天下"政治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的形成;西周分封制度中"山川"所体现的"形便"交通秩序,具有大一统的政治意蕴,分封制瓦解,"山川"则演化为诸侯国崛起标志的"形势";秦以后的帝国时代"山川"作为区划的原则之一,其实构出的行政区划,因与中央集权冲突,不断地被解构,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面貌。在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及其发展中,对"山川"地理标志价值取向的变化,反映了以"家天下"政治为主要特征的农耕社会国家发展的历程。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大禹治水 山川 人文地理标志 农耕社会 家天下 分封制 行政区划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山川”是一对特殊的文化符号。山川作为人文地理标志,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感知,这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西周分封政体的演进以及帝国时代行政区划的变迁都密切相关。通过解读这一相关性,认知山川作为人文地理标志在中国古代国家演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花楼;李秀彬;;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2 刘继生,陈彦光;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3 石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4 鲁学军,周成虎,龚建华;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J];地理学报;1999年05期
5 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6 龙花楼;;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J];地理学报;2006年10期
7 李蕾蕾;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8 左冰;;旅游学研究的时空视角:一种概念性理论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沈长云;夏代是杜撰的吗——与陈淳先生商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张伟权;;土家族节日研究——以龙山县土家族节日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联合;;论地质学的实践[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硕;GIS和遥感辅助下流域模拟的空间离散化与参数化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符海芳;网络地理信息组织和提取的研究及其在农业信息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3年
4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晖;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天恩;城市震灾模拟空间分析方法[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赵琪;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平;地理特征元胞自动机及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谭灵芝;基于遥感的选取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人文驱动因子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3 徐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途径[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希;基于GIS的燃气输配管网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D];重庆大学;2005年
5 王金岩;城市街廓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刘会会;先秦农业思想刍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青竹;冲突间的张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宗军;我国新石器时期祭坛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周越;安顺市西秀区土地用途转换的态势及其驱动机制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关颖;安徽省公路网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及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凤书;中华文明起源“新说”驳议[J];文史哲;198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近都;《大禹治水》的视觉美感[J];戏文;1998年04期
2 刘震;;“大禹治水”神话的真相[J];大科技(百科探索);2007年01期
3 风文;;大禹治水 彪炳千秋[J];中国减灾;2008年07期
4 张佩琪;大禹治水的功过[J];农业考古;2001年01期
5 王重旭;;大禹不敢回家[J];杂文选刊(上旬版);2010年05期
6 张启成;就大禹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7 张受祜;祝辰洲;;姒氏四千年不了情[J];风景名胜;2003年01期
8 刘俏到;;复仇者大禹[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38期
9 刘孟达;“大禹治水”底蕴新解,
本文编号:1014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1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