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时期政府治理秘密结社研究
本文关键词:康雍乾时期政府治理秘密结社研究
【摘要】:清代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康雍乾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顶峰的时代,在这个即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为了控制人民、稳固传统的社会结构,对民间结社做出了严格的限制甚至是禁止,这就迫使结社在民间只能以一种秘密的形式存在。 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秘密结社的治理经历了康熙朝宽仁并举与强调教化到雍正朝的严加查禁与秘密治理再到乾隆朝对秘密结社的从重惩处与修订律例。康熙时期由于政治上正处于调整期,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这一时期政府对待秘密结社的主导思想是宽仁从轻,对结社的限定与控制较为松弛。方式上更是强调思想控制,利用儒家思想对百姓实行教化。到了雍正朝随着统治者的更迭、土地兼并严重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秘密结社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雍正皇帝对秘密结社在治理思想上转为严禁,方法上更是充分利用秘密访查、秘折上奏等方式以秘治秘、秘密治理力求最大限度的加强社会控制。至乾隆朝更是发展为从重惩处,甚至为此修订大清律例使之对秘密结社的限制达到了康雍乾三朝以来的顶峰。康雍乾时期对秘密结社的治理具有明显的主导思想上的继承性、政策调整的时代性、思想控制的正本清源性、基层组织的监督性。并且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最终由于三朝统治者并未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客观上导致了晚清时期秘密结社组织的发展壮大。 在传统社会结构的制约下,在统治者对待秘密结社政策的不断调整之下。康雍乾时期的秘密结社却经历了由萌芽到发展再到繁荣的这样一个过程,它既反映了传统政治体制的松动、社会控制弱化的社会现实,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秘密结社组织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制约下一种近乎“畸形”的组织结构。它既植根于传统社会之中,又与传统社会相冲突。因此康雍乾对秘密结社的治理既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方面,同时由于主观与客观的综合因素导致统治者无法从根本上对其加以治理,最终导致了晚清秘密结社的大爆发。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康雍乾时期秘密结社的发展状况和政府对秘密结社治理政策的不断调整可以由此管窥整个清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考察这一时期统治者对秘密结社的治理政策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雍乾 秘密结社 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91;K249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一、 选题的依据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10
- 二、 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10-13
- 三、 本文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13-14
- 四、 关于对秘密结社和政府治理秘密结社的认识14-16
- 注释16-17
- 第二章 康熙时期政府对秘密结社治理的深入17-25
- 一、 清初政府对秘密结社的治理17-19
- 二、 康熙时期秘密结社的“发展期”19-20
- 三、 康熙时期宽仁并举与重在教化20-22
- (一) 宽仁并举的指导思想20-21
- (二) 重在教化的治理方式21-22
- 四、 康熙时期深入治理秘密结社的原因22-23
- 注释23-25
- 第三章 雍正时期政府对秘密结社治理的转变25-32
- 一、 雍正时期秘密结社的“成熟期”25-26
- 二、 雍正时期严加查禁与以秘治秘26-29
- (一) 严加查禁的指导思想26-27
- (二) 以秘治秘的治理方式27-29
- 三、 雍正时期转变治理秘密结社的原因29-30
- 注释30-32
- 第四章 乾隆时期政府对秘密结社治理的强化32-38
- 一、 乾隆时期秘密结社的“高潮期”32-33
- 二、 乾隆时期从重惩处与修订律例33-35
- (一) 从重惩处的指导思想33-35
- (二) 修订律例的治理方式35
- 三、 乾隆时期强化治理秘密结社的原因35-36
- 注释36-38
- 第五章 康雍乾时期政府治理秘密结社的特点38-46
- 一、 主导思想上的继承性38-39
- 二、 政策调整的时代性39-41
- 三、 思想控制的正本清源性41-43
- 四、 基层组织的监督性43-44
- 注释44-46
- 第六章 康雍乾时期治理秘密结社的影响及评价46-51
- 一、 康雍乾时期治理秘密结社的影响46-48
- 二、 康雍乾时期治理秘密结社的评价48-50
- 注释50-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忠;郑丽端;;天地会起源的时代背景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野牛;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概述[J];学术界;1991年05期
3 来新夏;;反清的秘密结社[J];历史教学;1956年10期
4 郭豫明;上海“三刀会”说质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5 藤谷浩悦,丁平一;战后日本研究湖南省近现代史文献目录(上)[J];船山学刊;1995年01期
6 朴尚洙;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在陕甘宁边区与哥老会关系论析[J];近代史研究;2005年06期
7 ;来访[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01期
8 杨焕鹏;;红枪会与近代乡村自卫(1912-1937)——以鲁东地区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9 ;《秘密结社与清代社会》出版[J];历史档案;2009年01期
10 蒲戈;“文忠公之(女么)”[J];红楼梦学刊;197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绪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洪门的领导和改造[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2 邵雍;;杨文道与上海抗日救亡运动[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严梅福;;教育转化邪教痴迷者的心理学策略初探[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小伟;;农村邪教滋生蔓延的原因及治理对策[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岑树海;;论传统中国政治结社方式的现代转换——从朋党、会党到政党的嬗变[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6 权建平;;崇尚科学 拒绝邪教[A];青海省反邪教协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7 刘汝宽;;论邪教组织的危害、原因及遏制对策[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于咏华;;邪教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A];2002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圆晴;;清代满汉官制:以侍卫的升迁为中心[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10 吴凤春;;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圆明园景群中的体现[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佐良;略议雍乾时期的极端君主专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周思源;如何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王戎笙;康雍乾时代再认识[N];北京日报;2009年
4 秦宝琦;清王朝如何维护其文化安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李麟邋整理;周思源: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N];山西日报;2008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黄树金;天地会发祥地在云霄[N];厦门日报;2006年
7 李洁非;我写《龙床》[N];文艺报;2007年
8 唐力行 本报记者 曾军;在历史的纵深处开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朱文通;加强民间宗教史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本报实习生 李雪钦;类型丰富 纹饰多样[N];中国艺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发贤;雍正朝施政西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连银;雍正朝西路军需补给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侯俊云;雍正朝东南海疆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包梅花;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历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李霞;清前期督抚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王大学;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D];复旦大学;2007年
9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戴成萍;清代琼黎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济;康雍乾时期政府治理秘密结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范富;清代康雍乾时期入迁河西走廊移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沛勇;康雍乾时期的中俄贸易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4 梁锐;康雍乾时期绥远地区的木材流动[D];山西大学;2012年
5 刘传飞;清康雍乾时期嘉峪关以西地区郡县制的扩展与镇迪道的形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雪萍;雍乾时期广东学政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王方;1940年代川西袍哥团体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悦;康雍乾时期奏折制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然;康雍乾时期八旗满洲进士述论[D];辽宁大学;2013年
10 赵媛;雍乾时期广东的粮食骚乱及政府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26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2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