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名法之治源流考论
本文关键词:汉末三国名法之治源流考论
【摘要】:法律儒家化自汉朝肇其端,到汉末出现了一股逆流。这一逆流被大多数法律史著作所注意,多名之曰“名法之治”或“名法思潮”。然而,各家著作往往仅在此目之下罗列曹操、诸葛亮二人的法律思想,对于名法之治的生成原因、基本面相及历史地位则语焉不详。仿佛名法之治便只是一二精英之倡导,前无端绪,后绝嗣音,而成一段莫名其妙的广陵绝响。然而,偏偏“名法之治”是对法律儒家化的一次例外与反动。无法容纳例外的经常,便不成其为经常。职此之故,对法律史上的这一“异数”不能阙疑了之。因此,“名法”似乎为一老生常谈之题目,却使人日用而不知其义、熟视而无睹其形,大有厘清与探抉之必要。 本文沿波讨源,对名法作为一种思想与治道的来龙去脉作了梳理,对名法之治的肇因与条件进行分析,并以蜀汉名法之治为个案,详细解剖了名法之治如何在实际的治理中发生作用。 本文主体结构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名法考释”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初步考释名法在后世追述中的“名”与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和治道实践的“实”。自“名”而言,从学术史的角度重现了“名法”这一概念的建构过程,并对这一建构中所被无意忽略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归纳。自“实”而言,考察了名法思想在先秦两汉的递嬗演变。综核名实,初步认为汉末名法思潮与实践乃是汉家制度内法精神的外显;并由汉末军阀(以曹操政权为代表)的名法实践反证这一初步结论,并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外化。 第二部分“汉末三国名法之治的肇因与条件”,首先从社会势力的演生与政治精神风尚的升降,对激活汉家制度内法精神从而使之外显的肇因进行了探析;其次,着重分析了名法之治在汉末三国得以发生的社会生态条件。本部分的重要结论在于,无论法律儒家化抑或作为其反动的名法之治,都与当时社会势力之变迁有着莫大关联。 第三部分“蜀汉名法之治考”以蜀汉为个案,对名法之治作为一种独特治道的实际运作进行了考察。本部分对蜀汉法制之思想渊源探幽发微,勾稽出汉末名法思潮、荆州新学与崇尚简约的古文经学如何通过刘备、诸葛亮的阅读与经历对蜀汉法制产生实际的影响;对“科”的权限与性质的分析,表明以蜀科为代表的汉末三国“科”作为一种法律形式的出现其原因所在;对蜀汉罪名刑制的整理复原、对蜀汉司法几个具体问题的考据,对蜀汉名法之治的静态与动态层面进行了深描。在此考据的基础上,对“蜀汉刑法峻急”的传统误解进行了辨证,并对此误解形成的原因加以剖析。 要言之,本文的前三个部分是分别从思想、社会、制度三个层面对名法之治的生成与运作进行的考察。 第四部分“结论与推论”分两层。第一层“结论”部分重新提炼本文的叙事逻辑,并层层推演出本文所得出的八个结论;第二层“推论”部分,在本文结论的前提与视角之下,对汉末魏晋法律史以再叙事的方式得出了一些初步的推论。
【关键词】:名法 蜀汉 汉末三国 社会势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6;D909.2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名法"考释12-26
- (一) 后人追述中的"名法"12-15
- 1. 古人及近人的追述12-13
- 2. 今人追述胪列与辨析13-14
- 3. 总结三个问题14-15
- (二) 思想史上的"名法"15-21
- 1. "名""法"关系抉原15-17
- 2. 先秦刑名法术一系之学说17-19
- 3. 名法学在两汉之走向19-21
- (三) 汉末名法思潮与实践21-25
- 1. 汉末批判思想中的名法因子21-22
- 2. 汉末名法思潮的兴起22-23
- 3. 汉末的名法实践23-25
- (四) 关于"名法"的初步结论25-26
- 二、汉末三国名法之治的肇因与条件26-34
- (一) 肇因26-29
- 1. 汉末三国社会势力之发达26-28
- 2. 汉末政治与精神风尚之下降28-29
- (二) 条件29-34
- 1. 平铺之社会势力29-31
- 2. 积极之国策31
- 3. 主宰能得其人31-34
- 三、蜀汉名法之治考(上)34-53
- (一) 蜀汉法制之思想渊源探微34-40
- 1. 刘备的阅读范围与经历34-35
- 2. 诸葛亮的阅读范围与经历35-39
- 3. 蜀汉法制的思想渊源39-40
- (二) "科"的性质及蜀科考40-44
- 1. 释"科"40-41
- 2. 汉末三国"科"的性质41-42
- 3. 蜀科考42-44
- (三) 蜀汉罪名考44-49
- (四) 蜀汉刑制考49-53
- 四、蜀汉名法之治考(下)53-63
- (一) 蜀汉司法丛考53-58
- 1. 蜀汉司法官职考辨二则53-55
- 2. 蜀汉"游观"考55-56
- 3. 蜀汉大赦考56-57
- 4. 蜀汉引经决狱考57-58
- (二) 蜀汉"刑法峻急"辨58-63
- 1、魏晋间人对蜀汉法制的评价58-60
- 2、"刑法峻急"辨正60-62
- 3、"刑法峻急"论成因探析62-63
- 五、结论与推论63-68
- (一) 结论63-65
- (二) 推论:汉末魏晋法律史再叙事65-68
- 后记68-69
- 参考文献69-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舞空;吴銮辉;;迷失的旅行者[J];舞蹈;2010年11期
2 刘雅萍;;中国古代民间神灵的兴衰更替——以南京蒋子文祠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3 仲伟;;曹操:“智”与“力”的完美交融[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7期
4 王力;;《霓裳》、《六幺》是什么乐曲?[J];语文月刊;2011年07期
5 仇鹿鸣;;半透明的镜子:司马孚在魏晋政治中的形象与地位[J];学术月刊;2011年02期
6 朱洪玉;;从两汉古文到六朝美文——论孔融散文的过渡特征[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颜湘君;伍魏;;巫术里的中国服饰[J];书屋;2011年06期
8 陈霞;;我爱家乡炉桥镇[J];成才之路;2011年23期
9 丁宏武;;从大漠敦煌到弘农华阴——汉末敦煌张氏的迁徙及其家风家学的演变[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王承斌;;曹丕《燕歌行》多层意蕴解读[J];作家;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同俏静;苏关关;袁玉华;;手部卫生研究进展[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成卫;王庆国;;论汉末经脉学为仲景用桂枝汤的理论基础[A];仲景医学求真(续二)——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戈国龙;;老庄修道思想勾提[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4 何建萍;;浅谈鄂州汉末六朝铜镜纹饰中的神话题材[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5 张渝新;;新都发现汉末三国之际陶三轮马车——疑为诸葛亮“木牛流马”[A];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余雄飞;赵峥嵘;;黄土的湿度定名法及修正库伦定律[A];新疆水利学会获奖论文集(1989-1998)[C];1999年
7 邹志谅;;论五铢钱制与六朝钱币——与刘建国同志商榷[A];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C];2003年
8 景蜀慧;;魏晋重实之风浅议[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郑君雷;;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汉末魏晋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究的个案思路[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吕宗力;;谶纬与两晋南朝的政治与社会[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法学所;深切缅怀著名法学家谢怀h;先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汉末名医董奉考[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庄亦正;无锡开展争创“知名法院”活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宗 边;重庆两名法律工作者窜改证据被处罚[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宁 杰;秦简数编 法治无涯[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记者 陈忠仪 通讯员 潘巳申;上海二中院积极开展“知名法官精品案”活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记者 丁力辛 通讯员 黄维平;大名法院执行工作实现“五无”[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记者 杨维汉 田雨;去年52名法官被追究刑事责任[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记者 丁力辛 通讯员 刘海波 刘新南;大名法院运用“两简”程序当庭宣判率达百分百[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肖然;一起车祸“撞翻”六名法官[N];法制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朝富;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之走向[D];扬州大学;2005年
2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志伟;英雄"与魏晋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欣;中古文学场域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赵琼琼;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战佳阳;道家、道教与《黄帝内经》[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9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宗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涛;汉末三国名法之治源流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李新霞;汉末碑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艳侠;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巩镭;汉末三国时期疾病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杨宁;略论汉末献帝政权[D];郑州大学;2011年
6 王轶群;汉末士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张东华;汉末魏晋时期“威惠”型官吏形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华丽娜;《孔雀东南飞》古代接受史[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叶亚;荆州学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叶亚;荆州学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46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4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