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探析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探析
【摘要】: 随科举研究的深入发展,地区性科举研究,尤其是府州县的科举研究已成为一大趋势,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济南府作为明清时期山东省的省会,南北方重要的咽喉之地,备受朝廷眷顾。其科举乡会试名额虽无法与南方一些府州相对比,但在山东省尤其是北方地区各府中,却是首屈一指的,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因此本文选择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状况为研究对象,还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济南府举人、进士为突破口进行研究。通过对举人、进士数量的统计,以及其在当时各行政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窥探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呈现的特点,并探讨这些特点之所以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期对济南府在明清时期的科举状况作一系统阐述。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五部分加以阐述: 一、对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状况的阐述。首先,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作一简要概述,阐明各个地区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使得各地的科举状况不尽相同。其次,对济南府各个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科举状况作一概括。 二、对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状况——科举主要内容作一具体陈述。这部分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首先,分别对明清两代济南府的科举环境,即政治方面:中央对待科举的态度如何、采取了那些措施,地方政府及民间对其态度及行为;经济方面:明清时期济南府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方面等作一具体介绍。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明清时期济南府举人、进士人数的统计,以时空分布的形式展示出来,可清晰的看出济南府在山东省的科举地位之高,同时也暴露出了济南府自身科举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 三、对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特点的分析。通过上一部分对举人、进士时空分布整理,可看出,明清时期济南府所属州县科举水平不均衡现象比较明显。科举水平高的地区多集中在省会周围及运河区域,如历城、章丘、德州;而科举水平较低的地区多位于远离省会、地理交通不便之处。与此同时,,科举水平的高低深受当地政治环境的影响。明初期、明末、清末,山东政治的动荡,都极大的破坏了济南府的科举环境,不利于举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伴随社会对举业的追捧及政治、经济条件的诱惑,竟出现一家或一族内多人从事举业的现象,由此济南府也涌现出一批科举家族,其代表为新城王氏。 四、对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科举制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济南府科举之所以形成以上特点,是与济南府及其所属州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机构即学校及书院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当地的士风文化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历城县的科举环境就为其中的佼佼者,因此其科举水平最高也是必然的。 五、对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状况的反思即科举启示。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有弊,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及选拔人才机制,都有借鉴意义。因而我们要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来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以及照顾边远落后地区,以期提高我国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明清 济南府 科举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0
- 一、明清时期济南府的科举状况10-11
- 二、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启勺主要内容11-33
- 1、明代济南府科举概述11-24
- (1) 明代济南府科举环境11-14
- (2) 明代济南府的举人14-20
- (3) 明代济南府的进士20-24
- 2、清代济南府科举概述24-33
- (1) 清代济南府科举的背景24-26
- (2) 清代时期济南府的举人26-30
- (3) 清代时期济南府的进士30-33
- 三、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的特点33-40
- 1、济南府科举成效与明清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33-35
- 2、明清时期济南府各州县科举水平不均衡现象突出35-36
- 3、明清时期济南府涌现出一批科举家族36-40
- 四、明清时期济南府科举特点形成的原因40-48
- 1、地理交通及经济的影响40-43
- 2、学校、书院的影响43-47
- 3、士风及文化氛围的影响47-48
- 五、明清济南府科举启示48-51
- 1、举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48-49
- 2、人才选拔机制要不断完善49-50
- 3、人才选拔惠及边远落后地区50-51
- 参考文献51-53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 致谢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常建华;;明后期社会风气与士大夫家族移风易俗——以山东青州邢s牸易逦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王云;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徽商[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8 江沛;徐倩倩;;港口、铁路与近代青岛城市变动:1898-1937[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9 蒲霞;;胡宝tT与水患治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张静;;论清代蒙学教育目的的双重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8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后德俊;;明代梁庄王墓出土金、银锭的初步研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三期[C];2004年
10 李青唐;;《水浒》“杀嫂”故事的溯源与演绎[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驰;明代徽州茶业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5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0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