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07:17

  本文关键词: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明代 重庆地区 灾荒


【摘要】:历史时期区域性灾荒研究是近年来灾荒研究的热点。明代重庆地区的灾荒研究则较为薄弱。本文对明代重庆地区的灾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系统搜集和整理明代重庆地区灾荒史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明代重庆地区的灾荒主要有旱灾、水灾、地震、饥馑、虫灾、火灾、瘟疫、霜雪、雷击冰雹、风灾十种;详细分析了各种灾荒发生的时序特征和空间分布;指出了灾荒发生发展的六个时期;比较了明代重庆地区灾荒有别于全国其它地区同时期灾荒的特征。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发生是在气候变化、地理区位、地形、气候特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孕化而成的。“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使重庆地区境内的气温反常波动,导致异常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旱涝的年际分布不均。重庆地区位于西南地区东部,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和境内的山地、河流的分布致使境内主要灾害——水灾和旱灾集中发生在夏秋两季。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山地的广泛分布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也易受天气变化影响。频繁的兵燹之祸、重庆府沉重的税粮负担、里甲赔纳之弊和均徭法实行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人为因素与种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叠加在一起,导致明代重庆地区灾害频仍,逢灾必荒的局面。 明代重庆地区灾害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严重破坏明代重庆地区的农业经济、严重危害百姓生活甚至生命安全、严重毁坏各类公共设施。面对各种灾害的严重破坏,明代重庆地区采取了多项措施防灾减灾。明政府在重庆地区设立了预备仓,积储粮食,以备赈灾之用。但是预备仓在重庆地区的建设情况并不理想,其修葺、管理制度只在个别时期比较完善,在救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明代重庆地区的水利建设以陂、堰、塘为主,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些水利设施有被个别富家霸占的现象,而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也会受到一定的阻力,并不一定能较好地推广。水利设施的受惠面存在一定的波动。明政府在重庆地区实行了以蠲除和赈济为主的灾后救济方式。受制于吏律、僵化的体制和冗长的程序,总体上讲,这两种灾后救济措施的救济效果较差。
【关键词】:明代 重庆地区 灾荒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绪论10-14
  • 1.1 灾荒的涵义10-11
  • 1.2 地理范围的界定11
  • 1.3 研究现状11-12
  •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12-14
  • 1.4.1 研究方法12-13
  • 1.4.2 基本思路13
  • 1.4.3 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设想13-14
  • 2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分类统计14-17
  • 2.1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分类14
  • 2.2 灾荒的统计标准14
  • 2.3 材料的来源、整理和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统计14-17
  • 3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时空特征17-25
  • 3.1 明代重庆地区旱灾的时空特征17-18
  • 3.2 明代重庆地区水灾的时空特征18-20
  • 3.3 明代重庆地区其它灾荒的时空特征20
  • 3.4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总体时空特征20-25
  • 3.4.1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时序阶段性22
  • 3.4.2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连续性22-23
  • 3.4.3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有别于全国其它地区的特征23-25
  • 4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孕化因素25-35
  • 4.1 明代重庆地区自然灾害与当时气候变化的关系25-27
  • 4.2 明代重庆地区的地形和气候与灾荒孕化的关系27-30
  • 4.2.1 重庆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河流分布对明代水旱灾害的影响27
  • 4.2.2 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与灾荒孕化的关系27-28
  • 4.2.3 重庆地区地震分布与区内地震构造走向的关系28-30
  • 4.3 灾荒孕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30-34
  • 4.3.1 战争对灾荒的加剧30-31
  • 4.3.2 赋役的弊端与繁重对灾荒的加剧31-34
  • 4.4 明代重庆地区各种致灾因素的孕化34-35
  • 5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破坏与救治35-50
  • 5.1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破坏作用35-37
  • 5.1.1 严重破坏明代重庆地区的农业经济35-36
  • 5.1.2 严重危害百姓生活甚至生命安全36-37
  • 5.1.3 严重毁坏各种公共设施37
  • 5.2 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的救治37-50
  • 5.2.1 明代重庆地区的防灾减灾措施37-42
  • 5.2.2 明代重庆地区的灾后救济措施42-50
  • 6 结语50-51
  • 附表51-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延林;;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风貌、精神内涵及城市精神的培育[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2 方全国;;简析二例重庆地区石缸的旧器新雕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4期

3 唐红;王峰;;试论重庆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J];民族论坛;2008年02期

4 陈静;;重庆市中学英语教师教研活动现状调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年05期

5 苏莉娟;;试论重庆特色文化在节事活动中的运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吴洪成;闫志军;;清末重庆新式学堂述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清建;重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02期

8 李少白;;“花花”不花[J];数字生活;2011年07期

9 曹成刚;重庆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2期

10 马述林;田姝;;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J];红岩春秋;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光潜;张卫;谢忠友;赵志模;陈文龙;;重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发生、防治和检疫[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李琴;赵献芝;张素辉;李静;;重庆地区优质鸡散养技术[A];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黄姝;孟萍;;重庆地区255例健康女性骨密度检测分析[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柯丹;刁庆春;代详安;王苏平;;重庆地区解脲脲原体耐药性监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唐润明;;刍论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6 陈小敏;;重庆地区一次夏季降水特征及增雨潜力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7 陈曼娥;黄文;;重庆地区老年人载脂蛋白E基因型频率分布及与痴呆发病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伍金林;韦红;吴仕孝;钟晓云;;质粒Gap-LCR-ELISA法检测重庆地区围产期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基因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张天宇;程炳岩;刘晓冉;向波;王勇;;重庆极端高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柯丹;刁庆春;代详安;辛卫斌;王苏平;;重庆地区淋球菌对5种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佳鸣;重庆重地方特色 辟增收新路[N];农民日报;2008年

2 汪铭;为促进重庆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N];人民铁道;2007年

3 伍静妍;重庆啤酒扩产迎战华润雪花[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陈小秋;“一线重建概念”出炉 重庆钢铁H股猛涨18%[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记者 曾晓云 实习生 周小路;丰都忠县获重要考古发现[N];重庆日报;2000年

6 于社;演课本抓服务 重大社促销出高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廖盛梅 汤治平;重庆公司安全生产实现“五无”[N];中国船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雷弟明;20万浙江商人掘金重庆[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王海坤;重庆须提防域内水库险情[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杨如山;联手共赢 打造重庆区域枢纽[N];中国民航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李廷勇;重庆地区石笋古环境信息影响因素及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李清;重庆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石笋的微量元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英英;中国新疆和重庆地区多物种博尔纳病病毒的检测及种系发生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5 曹洋;线粒体DNA体突变在原发性乳腺癌中的研究重庆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态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6 张琴;重庆地区儿童人类偏肺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及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耿力;女性骨质疏松症及相关基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小珍;南亚果实蝇种群特征及其对食料和热胁迫的生理调控机制[D];西南大学;2007年

9 郑瑞芝;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分子免疫遗传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10 黄霞;重庆地区汉族HIV/AIDS人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邓旗;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发辉;重庆地区鲫鱼共栖生车轮虫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颖;数学新教材在重庆地区的适应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4 何潇;重庆地区26.5kaB.P.~24.1kaB.P.高分辨石笋气候记录[D];西南大学;2006年

5 黎慧华;重庆山地居住区地域性景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杨展展;山城重庆主城区步行街道景观特征探析[D];重庆大学;2007年

7 唐宁;重庆市住宅门窗节能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伍未;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初探[D];重庆大学;2009年

9 敖洪;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李颖;重庆地区9种寄生鞭毛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7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07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