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等级服色符号的内涵与功能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等级服色符号的内涵与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等级服色符号 等级服色制度 设色原则 理想政治模式
【摘要】:在传统社会中,等级身份的色彩符号化是实现既尊卑有别,又君圣臣贤的理想政治蓝图最有效最富有艺术性的途径之一。古人通过将色彩的自然属性与等级身份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进行巧妙类比,在服色与等级之间建立了稳定的匹配关系,并落实到舆服制度中,从而促进了民众对等级服色观念的无条件认同,为维系和巩固等级制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 等级服色符号 等级服色制度 设色原则 理想政治模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S003)
【分类号】:TS941.1;K207
【正文快照】: 色彩以其鲜明的视觉形象,具有容易识别的效果,因此不但是认识、分辨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重要依据,也一度被用来标识不同的社会等级。从虞舜“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开始,甚至更早的时候,色彩就成为了等级身份的象征符号。在色彩文化研究中,传统服色的等级意义往往是学者探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迎建,胡欧文;中国古代服饰色彩图案的文化诠释[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黄兴英;唐代品色服制度成因探析[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3 王安安;古代服饰制度中服色的文化内涵[J];文博;2003年03期
4 叶朝红;潘晨辉;;从颜色词看中国古代服色礼俗[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张繁荣;;色彩斑斓 浅议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内涵及传承[J];中外文化交流;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显运;;宋代耕牛牧养技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王曾瑜;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詹晓燕;朱冀;;中国古代体育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4 柴勇;;从宋代奢侈消费新特征看中国古代消费制度的转变[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曹家齐;;北宋熙宁内诸司及其行政秩序——以参与接待成寻的御药院和客省为中心之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何蕾;;宋代“贫民诗”成因探析[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7 贾乃谦;;朱元璋的“植树令”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王俊奇;试论我国岁时体育的文化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9 柳雨春;杨果;;宋代商业中女性境况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刘雅娇;;中国古代服饰的林业文化诠释[J];才智;2010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焦洋;;从“东西厢”到“东西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欣;宋代商人家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剑;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蒋孝锋;服装颜色明度对人情感的影响机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谷莉;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柴国生;唐宋时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童霏;论宋代节序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内涵[D];江南大学;2010年
3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4 程程;养生食品的文化价值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邵贤敏;《夷坚志》梦幻故事的文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邱尚周;中国茶文化空间形态研究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玉;韩琦诗歌中人与诗的互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学江;蒙元关中服饰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杨岚;开封潘杨湖景区建筑环境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凤阁;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赵庆伟;中国古代服色流变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李春玲;汉语中红色词族的文化蕴含及其成因[J];汉字文化;2003年02期
4 诸葛铠;中国服饰文化与“阴阳五行说”[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6年S1期
5 党焕英;唐代男女服饰及女妆概述[J];文博;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坤琰;;中国古代啤酒考略[J];酿酒;1988年02期
2 征兵;中国古代是怎样防火的?[J];时代消防;1996年11期
3 叶扬文;古人事茶 何其高洁[J];中国茶叶加工;2004年04期
4 谭德睿;;徙卣—商代整体铸型的又一实证——《中国古代艺术铸造系列图说》之十九[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8年07期
5 周秋光;;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J];中国减灾;2008年08期
6 王学铭;;集“古代茶具”大成者之作——读陈文华教授《中国古代茶具鉴赏》[J];农业考古;2008年05期
7 谭德睿;;铁刃铜钺——最早的铜铁复合兵器——《中国古代艺术铸造系列图说》之二十四[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8年12期
8 李强;李斌;杨小明;;中国古代造纸印刷工艺中的纺织考[J];丝绸;2010年03期
9 吕洪涛;易启洪;;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中土地文化的精髓[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0 刘丽娴;王靖文;;中国古代丝织品的织款及其图形构成[J];丝绸;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一平;;当代中国环境法在伦理回归中的理念重建[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2 谢兵良;;弘扬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程方平;;略论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培友;;“和”、“和谐”与“和平”思想及其演变轨迹[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6 赵继伦;;《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张保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初探[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8 陈光;;“造化随顺”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随顺”与中国古代自然观[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李平;;虚静·养气·神思——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阐释[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丁海斌;陈凡;;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之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驭寰;6、中国古代哪一座城最有代表性,,从规划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风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国忠;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N];光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杨竞;辽博打造“中国古代皇帝与名臣书画精品展”[N];辽宁日报;2007年
4 香港文汇报 范震威;钩深致远弓马循[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科馆;中国科技馆新馆盛装亮相奥运公园[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中国古代体育有哪些迷人之处[N];北京日报;2001年
7 姜超峰;中国古代“物流”初探[N];现代物流报;2006年
8 光华;恢复久违的中国古代“歌诗”传统[N];音乐周报;2007年
9 好运;古代书画册页仍是市场最爱[N];中国商报;2006年
10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郭华平;中国古代审计思想略论[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郑瑾;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4年
4 郄军红;丘o臁洞笱а芤宀埂分蚊袼枷胙芯縖D];南开大学;2009年
5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8 张鸿;《太平经》政治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有强;中国古代土地权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晓雷;中国古代名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霍丹;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李晓春;中国古代博戏文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5 彭静;中国古代美学之“化”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云;中国古代檄文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叶瑞宾;龙骨车与中国古代农耕实践[D];苏州大学;2012年
8 袁建琼;中国古代复仇的法律规则化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9 王家封;中国古代老幼废疾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岳琦亩;简论中国古代担保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110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1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