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内藤湖南“时代区分论”与日本二十世纪中国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07:30

  本文关键词:内藤湖南“时代区分论”与日本二十世纪中国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藤湖南 时代区分论 日本 中国史研究 二十世纪


【摘要】:内藤湖南中国史研究的理论核心是以文化为标准界定中国历史分期的时代区分论。日本二十世纪的中国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围绕内藤湖南的时代区分论的展开与深化。从内藤湖南的时代区分论及其相关论争,可以窥测二十世纪日本研究中国史学的若干特点与动态。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K207.8;K313
【正文快照】: 内藤湖南(1866-1934)是近代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先驱之一,号称“近代日本汉学界第一人”①。其创造的学说体系及其观点,对日本的东洋史学、中国史学影响至深至巨。特别是他于1910年以来首倡的中国历史的古代、中世、近世的“时代区分法”,在日本史学界不仅在当时被认为是划时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应熙;邹云涛;;国外对六朝世族的研究述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2 谷川道雄;内藤湖南的六朝论及其对日本学术界的影响[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杰;;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与新史学的创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钱婉约;;侠士狂生经世心——内藤湖南汉诗解析[J];东吴学术;2010年02期

3 王沛;;新出土文献与先秦法律思想[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顾銮斋;;由域外上古记叙史学看顾颉刚先生的“层累”理论[J];世界历史;2006年03期

5 吴海文;八卦与汉字起源研究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曹青;;西方传教士对康熙朝政的贡献概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胡宝华;;从“君臣之义”到“君臣道合”——论唐宋时期君臣观念的发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顾天羽;梁启超的中国史分期“三段论”说述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3期

9 朱政惠;;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和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10 朱政惠;;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学史》[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昊;;雅正与尊情:元好问词学思想的内在张力及其意蕴[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亮;论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与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周建刚;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与文本诠释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3 吕X;济公故事演变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09年

4 单育辰;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6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7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范兆飞;中古太原士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曹青;西方传教士与清康熙朝政关系述论[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和庆锋;唐代太原王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国伟;日本游记中的晚清中国印象[D];暨南大学;2008年

4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志松;梁启超的孔子研究述略[D];西北大学;2005年

6 徐文杰;早期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邱文科;郁达夫的日本观[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祁晓庆;敦煌索氏家族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华晨;民国时期初中本国史教科书研究(1920-1936)[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史研究篇目索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2 赵一凡;;《管锥编》的通学启示[J];书城;2010年01期

3 顾土;;二十世纪好像大杂烩——重读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J];书屋;2010年01期

4 尤永;;庞薰t9:地之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J];艺术界;2010年01期

5 王泰广;;“黄包车”趣话[J];集邮博览;2010年01期

6 苏炜;;捧着一颗心[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7 罗志田;;能见其大的世纪通论[J];读书;2010年03期

8 ;藏界资讯[J];收藏界;2010年03期

9 贾致忠;;童年的温暖[J];农家参谋;2010年02期

10 刘立志;;一个国家的百年苦难与梦想——金冲及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J];江淮文史;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南;;浅谈多元智能与培育的“三导”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2 汪大学;孙希奎;徐显斌;;利用原生艺术资源 推进学校素质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谢冕;;奇迹没有发生——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开幕词[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林静助;;论跨世纪台湾图像诠释的意义及其脉络——从现代诗创作抽样检视台湾图像的变异[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伍跃;;日本明史研究情况简述[A];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明代诏令文书研究专辑[C];2010年

6 C.楚伦;;博克多汗制蒙古国政府高官之死(基立尔文)[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7 Д.苏赫巴特尔;周太平;;社会转型期前的蒙古军下层兵营秩序的历史考察(基立尔文)[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8 高建国;;福建现代民间绘画的发展初探[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兰坤发;;产业化发展是松溪版画事业的朝阳之路[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郑敏;;屠岸的十四行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平原 北京大学教授;诗歌乃大学之精魂[N];人民日报;2011年

2 陈平原 北京大学教授;诗歌乃大学之精魂[N];人民日报;2011年

3 蔓芝;鳗鱼或将远离日本人餐桌[N];中国渔业报;2011年

4 记者 欧阳亮;朝鲜谴责日韩军事合作[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5 周雪花;当代小说的“写实”走向[N];河北日报;2011年

6 张洪彬;现代中国文史研究的一条入门捷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王兴东;塑造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雒晓利;韩思中常捍江作品入选山西文学六十年年选[N];吕梁日报;2011年

9 高山杉;读伯希和论著编年目录[N];东方早报;2011年

10 记者 王夏斐;社科院南宋史研究基地落户杭州[N];杭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颖;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杨姿;二十世纪中国乡土的浪漫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艳蕊;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的宗教意识[D];山东大学;2010年

5 陈发明;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海远;中日《楚辞》研究及比较[D];复旦大学;2010年

7 王瑜;现代文学史观及其书写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瑞兰;知识分子“身份的塑造”[D];复旦大学;2010年

9 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10 姬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话语[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方;表现主义油画艺术的中国形态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2 黄晓萌;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研究与演奏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3 丁杨;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张丽;女性文学文献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寒柳;十七年人学思潮论争的回顾与反思[D];西南大学;2010年

6 周文娟;《毁灭》的思想和艺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芳芳;《小朋友》1922-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岑;论元小说之戏仿[D];山东大学;2010年

9 闫瑞卿;管窥中西文化的会通[D];西北大学;2010年

10 王丹;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及其成因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51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51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4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