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从《史记》的文化书写探讨“中国故事”的讲述

发布时间:2017-11-07 17:25

  本文关键词:从《史记》的文化书写探讨“中国故事”的讲述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故事 史记 文化书写 话语


【摘要】:从文化书写角度分析《史记》,可从五个方面探讨在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文献互征",探讨如何根据不同渠道搜集的材料书写,使文本与现实、过去与当下互通;"文化与事实边界的缝合",探讨如何使事实的表述体现文化性,触及世道人心;"离论断于序事",探讨如何在行事细节的描述中渗透文化大义;"成一家之言",探讨如何调和古今中外不同的声音,体现中国故事的民族性;文化之间的"参彼己",探讨如何达到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和谐相处。要讲好中国故事,有必要跳出西方话语体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当下独特的"中国经验",用贯穿中华文化源流的语言构建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本文用“以古为新”的视角,把《史记》作为一种“文化书写"范式加以检视,以此探讨这个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鑫;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袁理;;人类学田野调查与《史记》中的实地考察[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刘立华;毛浩然;;话语分析视域下西方媒体中的当代中国故事——以《纽约时报》为例[J];当代传播;2011年05期

4 张有隽;关于民族志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S2期

5 吴宗杰;余华;;《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高振铎;;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新解[J];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05期

7 张书端;;《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柔性传播中的一次成功尝试[J];电视研究;2012年10期

8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J];党史纵横;2013年09期

9 孙玲;;怎样讲好“中国故事”?[J];对外传播;2012年09期

10 侯绍庄;;怎样看待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与高振铎先生商榷[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9 李勇;祝凯歌;;古希腊史研究的新突破——评《多维视域下的古典雅典城乡关系》[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10 汤城;;王夫之论史文繁简[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2 R壺筧v;;《螽斯》汇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3 李荣有;柯曙光;;汉画中的钟鼓乐悬综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6 谭家斌;;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鲁迅与屈原[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锐;;《春秋》三传之“诸夏”与后世“汉族”的断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刘丽文;;《左传》与《周易》的哲学化[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鑫;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金久红;;从《史记》采撰特点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4 王寅;;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刘立华;;他们的视角——《纽约时报》驻京记者这样报道中国[J];对外传播;2009年02期

6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高振铎;;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新解[J];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05期

8 赵逵夫;;屈原的名、字与《渔父》《卜居》的作者、作时、作地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文华;;《史记·货殖列传》与风俗史[J];理论学刊;2006年05期

10 傅荣贤;;“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诂[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波;[N];经济观察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卫;;美国房间的中国故事[J];文学界(专辑版);2012年07期

2 常华;;时间的重量——《中国故事》观后[J];当代电视;2009年03期

3 海力洪;写好“中国故事”[J];南方文坛;1999年01期

4 沈卫星;;在转型年代抒写好中国故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01期

5 李振;;关于“中国故事”的若干疑问[J];南方文坛;2014年05期

6 白撞雨;;伦敦贾迪斯书店的中国故事[J];中外文化交流;2012年11期

7 李莹;;奥运年演绎“中国故事”[J];剧影月报;2013年01期

8 勉之;;“中国故事”在京开展[J];文化遗产;2008年03期

9 严明;;两个法国老共产主义者的“中国故事”[J];晚晴;2007年10期

10 黄平;;“中国故事”的讲法——以2011年春晚为例[J];天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守华;;百岁老人千秋业——钟敬文与中国故事学建设[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雪 张哲浩;用心讲好“中国故事”[N];光明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庄建;“我们有责任把中国故事续写得更精彩”[N];光明日报;2011年

3 王豫斯;注重互动交流 展现文化脉络[N];光明日报;2008年

4 钟声;“可读性”增添中国故事魅力[N];人民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张景华;叶小纲:将“中国故事”告诉世界[N];光明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杨晓华;转型年代、青年与中国故事[N];中国文化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霆钧;“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N];中国电影报;2013年

8 ;讲好中国故事[N];中国艺术报;2013年

9 余飞;讲好中国故事才是本分[N];人民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惠婷 实习生 张美龄;网络媒体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N];河南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娜;《十训抄》之中国故事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53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53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a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