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淮平原东部流民问题的历史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3 06:22
本文关键词:清代黄淮平原东部流民问题的历史地理研究
【摘要】: 清代黄淮平原自然灾害频发、灾荒处处、流民众多。灾荒发生后,流民为求生存,流向四方,寻求乐土。皖北颍州府、凤阳府、泗州,苏北徐州府、海州府、海州,鲁南沂州府、兖州府、曹州府、济宁直隶州是流民多发地,流民主要流向江南、湖广、江西等地区。有清一朝流民流动现象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而且形成比较固定出行路线和流入地。为了使流民能回籍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清政府采取了赈济、留养、资送等一系列措施。清朝时期,一代又一代的流民对社会环境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讲述了清朝黄淮平原东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黄、淮、运三大水系流经此处,时常漫溢。本文以皖北、苏北、鲁南行政区为地域研究对象,这三地都有着相似的地域环境和流民现象。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黄淮平原东部地区时常受自然灾害侵扰,战争、人口增长、土地兼并与落后的农耕方式等人文因素,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一遇灾荒,百姓旋即徙走,逃荒他处。 第三章具体讲述了黄淮平原东部流民流出、入地及规模、路线相关问题。流民如何从皖北、苏北、鲁南地区流入江浙、湖广、江西等条件较好的富庶地区,并指出由于自然灾害程度加重和人口增长,流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从清初至清末称呈上升趋势。 第四章主要探讨流民生活环境和社会应对,包括流民频繁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环境影响,以及地方、官方对流民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及流民返乡后,为摆脱困境,迫切需要解决地一系列相关事宜。 第五章通过比较同时期不同地方凤阳、直隶、沂州流民,清代民众不再“安土重迁”,比较、分析得出流民的影响和主要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9;K92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
本文编号:1179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7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