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服饰妆容与唐代审美趣味研究
本文关键词:女性服饰妆容与唐代审美趣味研究
【摘要】:人的审美趣味集中表现在人对于自身的装扮上,这也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服装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不仅是人的生活必需品为人御寒保暖,还传达着人的思想情感。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也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点,蕴含着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 论文以唐代女性服饰和妆容为载体研究其所蕴含的审美趣味。唐代女性服饰开放、自由、华美、大气,其对女性身体的解放和美化、塑造,在中国服装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唐代珍爱和欣赏人的感性生命之美,表现在服饰上,其开放的领型、裸露的胸颈和薄透的面料恰当的展示了人体的自然美质。唐代女性服装还以其审美化的设计巧妙地弥补人体的一些缺陷,使服装对人体的裸露与文饰相得益彰。唐代女性服饰的面料、色彩、材质、图案都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是雅致吉祥的传统古典美与唐代华美富丽的时代风尚的有机融合。唐代女性大胆热烈地追求时尚,服饰与发型趋新入时,多姿多彩;面部化妆大面积运用色块,浓丽中透出唐代特有的热情与率真之美。唐代女性的服饰与妆容完美地展示了唐代女性坦诚自信、洒脱干练,大胆时尚,高雅端庄的精神、气质与性格。从对唐代女性服饰妆容的分析中,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唐代审美趣味的万千气象和恒久的魅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2;TS94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邦;;我们所继承的主要是审美趣味——在2011年中意文学论坛上的发言[J];作家;2011年13期
2 沈刚;朱德华;;秋深清到底——对林海钟审美趣味的二三感想[J];艺术·生活;2002年04期
3 曾慧;;小说《红楼梦》服饰研究(上)[J];满族研究;2011年02期
4 张鹏宇;;论元杂剧和民间文学共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周梦;;广西三江侗族女性服饰文化与服饰传承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6 陈德献;;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儒道互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周爱未;路统洁;;从歌曲《忐忑》迅速走红探大众审美趣味变迁[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8 陈德献;;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儒道互补[J];殷都学刊;2011年03期
9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舒子芩;;诗化的哲学自然观——浅析泰戈尔与陶渊明诗歌中自然观之表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崔梅;;儒家辞令艺术及其审美趣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王济民;;毛泽东的审美趣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4 胡经之;;梁启超的美学贡献[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穆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6 罗翔凌;;浅谈近代岭南园林的现代审美价值——以广州住区庭院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罗筠筠;;明人审美风尚概观[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8 周小英;;业精于勤话编辑[A];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第二届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论文集[C];2004年
9 蓝旭;;东汉中叶文风述要[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10 王学海;;新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展望(提纲)——以中国画,中国内衣市场行情为析例[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铁凝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应警惕审美趣味走低[N];人民日报;2010年
2 闻力;女性服饰重心下移[N];中国商报;2001年
3 冉茂金;冷静面对消费性审美趣味[N];中国艺术报;2004年
4 李保平;唯美:一种安全的审美叙事[N];辽宁日报;2008年
5 陈建明 陈叙良;城市审美趣味的引领与提升[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 许东亮;夜景光减量的视点(上)[N];消费日报;2007年
7 一言;歌莉娅女性服饰:塑造别具一格的品牌DNA[N];中国服饰报;2009年
8 本报艺术投资分析员 姜长城;收藏筹划 审时度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李进书 王凡;作家与读者应保持怎样的关系[N];河北日报;2007年
10 元尚;要收藏 专题先行[N];市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梦;苗侗女性服饰文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3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1996年
4 罗微;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顾迎新;清末民初北京小报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陈毓文;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梁晓萍;中国古典戏曲品评观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董雁;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丁楹;南宋遗民词人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微;女性服饰妆容与唐代审美趣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阮青;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D];兰州大学;2006年
3 张元武;解放区诗歌论纲[D];山东大学;2006年
4 张鹏宇;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7年
5 周璐;审美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戚佳鸣;论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地位[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朱春英;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段慧冬;公安派“性灵”文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王敏;恽寿平的没骨法对当代拓展水墨画语言的启发[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10 朱琼娅;汉乐府风俗文化及其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94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9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