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玉器时代”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起源研究——唯中国人爱玉说献疑

发布时间:2017-11-21 12:18

  本文关键词:“玉器时代”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起源研究——唯中国人爱玉说献疑


  更多相关文章: 玉器时代 黑曜石 青金石 文明起源


【摘要】:人类各大文明发生期都有各自的玉石信仰和神话。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文明独自经历过玉器时代的观点需要得到国际视野的修正。文明前夕率先获得神话化的玉石是西亚的黑曜石,其次是西亚北非的青金石、绿松石和东亚的地方玉及和田玉。玉石神话观不仅影响史前人的政治和文化行为,而且催生交换、贸易和财富观,成为文明起源的原动力之一。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阶段成果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2008年的北京奥运突出中国文化理念,在金银铜牌上分别镶嵌了白玉、青玉和墨玉,体现了“金玉组合”设计创意。中国人崇玉爱玉的古老传统,和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传统,构成耀眼的“金玉良缘”式对位搭配效果,博得好评,载誉世界。古希腊人的体育精神一度旨在培育具有战斗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全家;方启;李霞;赵海龙;程新民;郑钟仁;;吉林和龙青头旧石器遗址的新发现及初步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8年02期

2 弗里德伯格;潘大渭;;评玛莎·西费尔特编:《大众文化与苏联改革》[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金声;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居融融;陈祖刚;葛蕴文;;理想气体任意准静态过程中两个状态间的熵变[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3 程新民;陈全家;赵海龙;李阳;丁未;;吉林省东部旧石器时代人地关系初探[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4 王春雪;陈全家;赵海龙;方启;;吉林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技术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5 刘爽;吴小红;陈全家;;黑曜岩的考古学研究概述[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6 吴志强;舞蹈艺术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陈全家;赵海龙;方启;程新民;贺存定;;吉林省和龙西沟发现的旧石器[J];北方文物;2010年02期

8 邹天人,夏凤荣,陈伟十,於晓晋;翡翠的单斜辉石类矿物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9年01期

9 石国华;桂林水热法合成祖母绿红外光谱特性及其意义[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9年01期

10 许如彭;翡翠颜色的定量描述[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杝W 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郑鑫;;钻石与仿钻的常用鉴定方法[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Rajah Rasiah;;OWNERSHIP,TECHNOLOGICAL INTENSITIES AND NETWORK STRENGH:ELECTRONICS FIRMS IN EAST ASIA[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条件下东亚制造业的发展”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5 Saskia Sassen;;特殊跨界地域、权威和权利群体的形成(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炬;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安丽霞;现代性的书写——合理性、艺术、体验[D];吉林大学;2010年

3 何镇飚;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芙蓉;牛磺酸对鹌鹑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乔云雁;情绪性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晓颖;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工资合约:一个不完全合约分析框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甄雪燕;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晓瑾;《红楼梦》霍译本的文化冲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2 武亚丽;中国大学生英语抱怨语的语用迁移[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胜利;小学交际式英语测试框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4 关丽丽;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与英语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施莹弘;英汉社论语篇评价资源对比分析[D];宁波大学;2010年

6 赵红娟;甘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湛江;国家创新战略的生态化实施思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许延存;《板桥家书》林译本中文化元素翻译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9 宋鹏云;科南特的大学科研观及其实践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刘明芳;交互式课堂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委婉语使用个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J];北方文物;2001年02期

2 李隆助,李占扬,李勇军,赵志文;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文化——主要记述秃鲁峰和水杨介遗址[J];华夏考古;1998年02期

3 陈全家,张乐;吉林延边珲春北山发现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陈全家;王春雪;方启;赵海龙;;延边地区和龙石人沟发现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舒宪;;“玉器时代”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起源研究——唯中国人爱玉说献疑[J];民族艺术;2011年02期

2 张碧波;庄鸿雁;;文明起源与文明模式略论[J];北方文物;2008年04期

3 刘军;评《中华文明论》的文明起源思想[J];河北学刊;2003年03期

4 朱韬;陈颖;;“巴蜀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3期

5 廖韧;;近年来礼乐文明研究概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2期

6 孟繁仁;孟文庆;;“漫话中华文明起源”之八 中霍山下娲皇陵[J];世界;2006年05期

7 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J];学术研究;2003年07期

8 蒲卫平;石蓉;;川西盆地与中国文明的起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J];考古;1987年05期

10 江林昌;;摒弃中国古文明研究中的两种误解[J];东岳论丛;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2 张之恒;;炎帝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石兴邦;;炎黄文化研究及有关问题[A];“炎帝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霍彦儒;;再论姜炎文化[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彭邦本;;古城、酋邦与共主政治的起源——以川西平原古城群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霍彦儒;;炎帝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A];“炎帝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俊男;;国家起源的理论问题及中国个案分析[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韩升;;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9 郑光;;炎帝文化及其渊源问题[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10 李学勤;;序一[A];黄帝文化研究——缙云国际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大顺;忆《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写作[N];中国文物报;2007年

2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新进展(摘要)[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金辉 杨阳 陈斯言;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红文;黄帝生息地锁定牛河梁[N];中国矿业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张俊梅;“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5年

6 河南博物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道文化之源 华夏文明之根[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张得水 本报记者 张俊梅;文明的源头在哪里[N];中国文物报;2005年

8 陈茁;华夏文明起源有新说[N];河南日报;2005年

9 陈茁;联手探索华夏文明起源[N];河南日报;2005年

10 魏晓东;“农耕”与中华文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锡芳;《史记·五帝本纪》可信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10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10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7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