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荆楚关系问题新探

发布时间:2017-11-24 19:33

  本文关键词:荆楚关系问题新探


  更多相关文章: 楚蛮 荆蛮 楚国 荆国 荆楚关系 南征 甲骨文 楚文化 昭王 西周晚期


【摘要】:楚在商代是指楚蛮,西周时始有楚国,古文字中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分楚蛮与楚国,楚国之楚流行开来后兼指楚国与楚蛮。昭王南征时为区分二者始用荆字来指代楚蛮,楚蛮遂变为荆蛮,西周晚期荆又用指楚国。楚人自称曰楚,到战国时荆也被楚人用作自称。
【作者单位】: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
【基金】: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科研课题“早期楚文化生成环境研究”(合同编号NK10)资助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楚国又称荆国,但荆、楚之间的关系,是楚史与楚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在古文字与古文献资料中,有单称荆或楚者,亦有荆楚联用者。一般说来荆、楚二字古通用,荆国即楚国,但一国二名,必有其渊源与来历,不能以荆、楚通用,荆即楚的简单说法一带而过。如战国时期的韩国,《战国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堂;夏商王朝对江汉地区的镇抚[J];江汉考古;2001年01期

2 杨宽;西周时代的楚国[J];江汉论坛;1981年05期

3 王光镐;商代无楚[J];江汉论坛;1984年01期

4 段渝;;荆楚国名问题[J];江汉论坛;1984年08期

5 王瑞明;;荆楚释名[J];江汉论坛;1980年01期

6 王廷洽;荆楚国名考释[J];民族论坛;1995年01期

7 伍新福;荆蛮、楚人与苗族关系新探[J];求索;1988年04期

8 江鸿;;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J];文物;1976年02期

9 石宗仁;苗族的自称与荆地蛮夷、熊绎之关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石宗仁;苗族与楚国关系新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铁娜;;楚文化河伯与古希腊文化狄奥尼索斯的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2 武振玉;;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3 赵满海;;赵岐“孟子时邾国改称邹国”说驳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杨东晨;;中华“遂皇”考——燧人氏的事迹及时代之考察[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霍彦儒;;试析炎黄文化中的和谐思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夏保国;;“流共工于幽州”的考古学释读——以夏家店下层文化源自后岗二期文化为证[J];北方文物;2008年03期

7 贾文;;甲骨文从人、卩、大、女、子的义近形旁字举例(四)[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8 武振玉;;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贺琼;;《殷墟书契补释》补正[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高正伟;;论屈赋悲剧色彩的历史文化基因[J];船山学刊;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简论炎帝族与黄帝族的关系及其所代表的考古文化[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永琴;潘庆梅;;百年来炎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崔冠华;;“五帝”的起源及在春秋时的历史遗留[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姚少怀;;我国学校校长的历史演变[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5 沈光明;;《女神》与太阳崇拜——《女神》研究之一[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6 刘彬徽;;古史分期与楚国社会形态的思考[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7 黄海烈;;试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姚少怀;;我国学校校长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军;唐兰的金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陈宏;贵州松桃大兴镇苗语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准;春秋时期晋楚家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铮;荀况与“百家争鸣”时代之终结[D];吉林大学;2008年

6 史党社;秦关北望——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赵晓斌;春秋官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王yN;《礼记·乐记》研究论稿[D];暨南大学;2009年

9 董巧霞;《周礼》所见地方行政组织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晓庆;春秋时期晋楚关系略论[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薛小林;秦汉时期的郊祀封禅与皇权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吴玉春;论屈原《九歌》对楚巫文化的传承[D];延边大学;2008年

4 殷炜;“随枣走廊”明清时期民居形制承传与衍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谢麟;卜法新考[D];山东大学;2009年

6 张世明;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屈原[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鄢国盛;西周淮夷综考[D];南开大学;2009年

8 吕凤雨;《墨子》中的上古史料及其分析[D];烟台大学;2009年

9 刘涛;《左传》所见史官资料分析研究[D];烟台大学;2009年

10 徐淑颖;基于范畴化理论的中英文量词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默;荆蛮质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2 邹芙都;论楚国对西南地区的经营[J];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顾久幸;信·德·刑──楚国兴旺之道[J];湖北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4 何崇恩;楚国法律及执法情况述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5 刘玉堂;楚国社会经济演进轨迹鸟瞰[J];江汉论坛;1996年03期

6 向安强;试论楚国农业的发展[J];中国农史;2000年04期

7 李倩;略论楚国的社会经济构成[J];江汉论坛;1997年02期

8 向一尊;楚国灭亡探因[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9 冯天瑜,环宇;《楚国史》简评[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10 ;楚国是西周分封的吗[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华;叶秋菊;;战国时期的秦楚关系[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周寅宾;;五代楚国诗人沈彬考辨[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黄瑞栻;;楚国论[A];中国楚辞学(第四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4 楚刃;;从楚材晋用到晋材秦用[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5 熊传善;;楚国与百越民族[A];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蔡运章;;见金钱牌研究[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7 叶文宪;;汉承秦制和汉文化继承楚文化[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钱宗范;;关于姑蔑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A];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C];2002年

9 苏敏;;从文学物象看《离骚》对《诗经》的发展(节录)[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10 杨斌庆;;大力弘扬楚先人的民族精神[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楚国后期的内政腐败及其原因[N];光明日报;2004年

2 记者 孔祥福 通讯员 王承鼎 都正阳;保康重阳是楚国发源地[N];湖北日报;2009年

3 细无声;千年楚声韶乐 如今重放异彩[N];汕头日报;2005年

4 记者 李天密 通讯员 高帆 张本贵;淅川发现楚国高级贵族墓葬[N];河南日报;2007年

5 刘玉堂;楚国经济制度简说[N];光明日报;2004年

6 黄懿陆;庄xZ是来自楚国的越人[N];云南政协报;2002年

7 姚怀亮;“秦风楚韵”探析(二)[N];商洛日报;2009年

8 记者 陈启海 通讯员 孙仕华 陈冬青 肖小波;楚筝双杰[N];湖北日报;2004年

9 韩晓玲;楚国铁器现湖北提早我国冶铁史[N];中国矿业报;2003年

10 陈茁;上蔡发现罕见楚国贵族墓葬[N];河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宁国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道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谭黎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王志;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黄鸣;春秋时代的文学与文学活动[D];复旦大学;2006年

6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立青;楚巫觋考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陶亮;楚国君位继承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兆云;屈原赋秦代流传空间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胜振;晋楚霸业之争与郑国、宋国的悲剧[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淳;秦国的母系氏族残余与其变法统一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6年

6 陈虹;《九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铁峰;秦国富强及东并六国之地理环境条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胡棋智;《离骚》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9 文波;《九歌》六神考[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李朝芬;论美人意象的抒情模式及其文化内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23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23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9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