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陇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陇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
【摘要】:本文是一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区域断代灾害史方面的论文。以明清(1368-1911)时期为时间背景,以陇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五章,首先梳理和分析了研究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建制沿革,然后对本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史料进行了细致的搜集、整理、量化,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做了认真的分析,以最为常见和主要的干旱、水涝、冰雹、地震灾害为重点,对其时空分布规律、灾害特点及灾害成因进行了剖析。 在时空分布上,明清时期陇南地区干旱灾害的发生存在三个明显高峰期和三个低发期,灾年长短周期变化以2-3、4-5年为主,且北部各县明显多于南部各县,以礼县为最多。水涝灾害则存在三个高峰期和六个低发期,灾年长短周期变化和空间分布上跟旱灾的分布具有相似性。冰雹灾害的发生以6、7两月较为集中,且就整个甘肃省而言,陇南地区的冰雹灾害相对较轻,以礼县、宕昌县发生相对较多。地震灾害本区则属于重灾区,不但发生频繁而且灾情较重。滑坡、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伤及人畜,破坏农田、城镇。霜冻、雷电、风沙及其他灾害发生较少,破坏相对较轻。 明清时期陇南地区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样、旱涝同步、时间上集中发生等一些特点。就灾害成因而言,天文、地质地貌、季风特征等自然原因以及人口、农田、城镇等空间上的分布、战争的破坏等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陇南地区自然灾害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发生规律。 总结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各灾种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灾害发生的原因,为我们科学地认识陇南地区自然灾害的特征,以及为今天本区的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史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43;K2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李晓;;浅析徽商对景德镇瓷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前沿;2008年08期
3 李莉;梁明武;;明清时期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化初探[J];学术研究;2009年10期
4 吴建新;;明清时期广东山区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5 李并成;石羊河下游明清时期荒漠植被的破坏与沙漠化[J];干旱区研究;1989年03期
6 龚志强;刘正刚;;明清时期庐山开发及其生态环境的变化[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02期
7 孙多忠;;淮南地区早期煤业发展述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卞建宁;;历史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新成果——读《政策与环境:明清时期晋冀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变迁》[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陈东有;李少南;;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洪涝灾害之间的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10 龚志强;江小蓉;;明清时期庐山虎患及其生态环境问题[J];农业考古;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范例[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甘满堂;;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孙文学;;从商业教科书看明清晋商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李剑平;郑庆春;;明清时期的晋商民居[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范沛潍;;明清时期开封的交通[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9 唐建军;陈学文;仇名虎;胡永吉;;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沈e
本文编号:1237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3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