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传播的三部曲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传播的三部曲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文论 美国汉学 跨文化传播 语境 文化互动
【摘要】:在美国汉学界的语境中,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值得探寻。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经历了发轫期,发达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其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经典性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始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汉学研究,最早的组成成员是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群体,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见闻,通过札记、书信、回忆录、随笔等形式予以记录,传递异域东方的人文地理、社会生活以及历史文化。他们对此所做出的研究更多是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针对眼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戴伟华,陈彝秋;隋唐妇女与文学研究百年回顾[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熊柱;关于当前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04期
3 朱徽;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王玉括;译者的选择与主体文化的制约——兼评《翻译·文学·文化》[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葛桂录,刘茂生;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6 汪榕培;杜丽娘的东方女子忧郁情结——《牡丹亭》译后感之一[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0期
7 汪榕培;《牡丹亭》的“集唐诗”及其英译——《牡丹亭》译后感之二[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1期
8 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隽超;黄仲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6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威;[D];郑州大学;2000年
2 李莹;论《论语》在英美的翻译与接受[D];四川大学;2002年
3 魏莉;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席珍彦;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英译述评[D];四川大学;2005年
5 赵春燕;古汉语的异质性对古典文学翻译及其研究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6 张静华;从改写理论解读庞德译作《神州集》[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雯;二十世纪“三言二拍”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于怀瑾;论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诠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伟;宇文所安的唐诗译介[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桦;伯顿·华岑《史记》英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慧清;;德克·卜德与中国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程章灿;;岁月匆匆六十年:由《哈佛亚洲学报》看美国汉学的成长(上)[J];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01期
3 孙康宜;;谈谈美国汉学的新方向[J];书屋;2007年12期
4 陈珏;;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以“学派”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黄学军;;游魂无处归 ——读史景迁《天安门》[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1期
6 陈倩;;美国汉学界区域研究述评——以施坚雅模式为中心[J];理论界;2007年04期
7 陈倩;;区域研究在美国中国学中的兴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阎嘉;;错位的尴尬——美国汉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汉学心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9 赵文静;;专访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从隐士文化反观现代生活[J];报刊荟萃;2010年12期
10 卞东波;;美国汉学的开山之作 读卫三畏《中国总论》中译本[J];博览群书;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秀英;;《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胡志宏;;西方汉学边疆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慧;郑培凯谈史景迁和美国汉学[N];东方早报;2011年
2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主任 顾彬;德国汉学家比美国汉学家更有发言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吴原元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近10多年来美国的《史记》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胡龙春;魏斐德:在中国发现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罗敏 实习生 陈剑锋;美国的中国研究:他山的石头记[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6 纪宝成;汉学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7 朱政惠;美国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采访人:韩晗(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受访人:艾朗诺(美国汉学家);汉学家艾朗诺:“学术翻译要加倍小心”[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9 特约撰稿 木叶;王德威 汉学研究趋向融通[N];文汇报;2010年
10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美国大师重视中国学的综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辛颖;论美国汉学界对《论语》中“君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4 李蓉;论美国的《史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晶;史景迁在《天安门》中对近代中国的书写[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77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7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