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祭天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15:23
本文关键词:秦汉祭天文化研究
【摘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是中国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祭天是古代祭祀的重要形式,是世界古代宗教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两河流域的祭天文化起源最早,但是中国的祭天文化自成体系,以“天”的崇拜和信仰作为其思想核心,以繁复的礼仪典制作为外在的表现,是中华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秦汉时代的祭天极具代表性,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以秦汉时代的祭天作为研究对象,除绪言外,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论述先秦及秦汉古人有关“天”观念的转变,该部分重点阐释先秦和秦汉古人有关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观念。先介绍了这一时期天文学的发展,揭示了当时人对自然“天”的看法,如历法的制定、天象的观察;到了汉代人类对天的认知日渐成熟,出现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三种并行的说法。接着论述了先秦至秦汉时期人们对道德之“天”的不同看法,夏人敬鬼神,商人重天命,春秋战国则对“天”提出质疑,而秦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思想观念对秦汉的祭天活动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了秦汉的祭天礼仪,先对祭天的对象、地点、时间和目的进行了分析,接着分别对秦汉几种典型的祭天方式进行了论述,首先是畴祭,汉武帝时期建明堂祠泰一、五帝,以高祖配祭,汉平帝时确立了“郊祀高祖以配天”的制度,至东汉时期,则确立了南、北郊分祭天地的礼仪制度,并为后世所承袭。泰山封禅是秦、汉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祭天大典,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规模宏大的祭天活动。最后则对西汉、王莽政权、东汉的祭天礼仪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思想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论述了秦汉祭天对后世的影响。认为:秦汉时期皇帝主持的祭天礼仪,承袭自上古时代的祭天习俗,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创新和发展。秦汉之后的历朝,无论隋唐、宋元,还是明清,我们都能看到秦汉祭天礼仪的巨大影响。 第四章对比了古代中西祭天文化的异同,对当今的天坛祭天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看到,“祭天”现象并非中国所特有,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和民族也有祭天活动,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祭天文化的一些自身特点。秦汉以来的祭天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北京天坛连续举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祭天“表演”,对于保护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本文着眼于秦、汉两代的祭天礼仪文化,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看法入手,试图厘清秦、汉祭天礼仪的发展嬗变历程,从而揭示秦、汉祭天礼仪活动的基本内涵,探究秦、汉祭天文化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认为,秦汉祭天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的特质,他与其他文明体系有着显著的不同,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心理和宗教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桂云;中国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J];东南文化;1993年02期
2 钟国发;汉帝国宗教的儒化改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万依;祭天乐舞小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02期
4 贾贵荣,张晓生;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J];管子学刊;2000年03期
5 杨天宇;秦汉郊礼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吴小强;;论秦人宗教思维特征——云梦秦简《日书》的宗教学研究[J];江汉考古;1992年01期
7 李建新;;从汉画像看汉代的祭祀礼俗[J];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孙家洲;秦汉祭天礼仪与儒家文化[J];孔子研究;1994年02期
9 汪受宽;ud祭原始说[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刘再聪;;ud祭与秦人“天下共主”意念的萌芽[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小林;秦汉时期的郊祀封禅与皇权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82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8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