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才女群体家族性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19:06
本文关键词:明末清初才女群体家族性特征研究
【摘要】:明清两朝,才女数量众多,打破了此前才女数量稀少、单个出现的局面。明末清初作为一个过渡时期,是整个明清才女文化由兴起到繁盛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大批聪明卓异有着较高文学修养的才女群体涌现。才女群体的形成展现出许多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家族性。也即,才女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单位出现。明末清初时期,才女群体的家族化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家庭内部往往是一庭风雅,才女辈出,赓相唱和,传为美谈。这些家族多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或官宦世家,一门之内有的达二三十位才女之多。由于血缘、亲戚关系和相同相似的家庭文化背景,这些家族内部的才学女性更容易聚集在一起,或进行诗词唱答、交流切磋,或结伴外出观景游玩,或结社饮酒作诗,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对她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阔了其创作视野和书写范围。 本研究从明末清初才女群体的形成入手,对这一群体形成的家族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基于明末清初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女性生存环境,才女群体开始呈家族性出现。这一家族性特征,包括以家族为单位的才女群体的兴起,以母亲或者父亲为主要承担者的家庭集体教育,以及以家族为单位多数才女间相互的文学交流,家族性的才女群体还表现出地域性、文学传统等成长特色。这些特征的出现有家庭和个人两方面的原因,从家庭方面来说,家族才女的群体出现既是从彰显地方文化到提高家族声望的需求,也是书香世家的文化熏陶和名门世族间联姻的结果,更离不开家庭内部男性文人的支持和核心文化女性人物的辐射影响与才女们相互之间的切磋酬和;从女性自身来说,充足的空闲时间、单调无聊的生活、个人天赋与努力和自我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也是女性成才的必要条件。论文最后,总结分析了这一时期才女群体的家族性特征对当时女性文化的影响和对后世才女文化的影响。在当时才女们在文学、书法绘画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才女群体开始盛行结社并且出现了闺塾师等文化职业女性群体;清初以后,女性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更丰富,女子结社也进一步发展,家族闺秀才女成为才女的中坚力量,女性作品集的编纂也得以盛行。才学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彰显出一种家族性特征,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环境,她们的文化交流和文学成长不仅推动了清代才女文化的兴盛,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中原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水云;王茁;;文学女性从闺内到闺外——以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莉芳,赵义山;晚明闺阁曲家群体形成原因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柳素平;;晚明藏书热潮与女性文化生存空间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柳素平;;晚明非家庭知识女性的生存空间探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远凤;;清初“蕉园诗社”形成原因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孙康宜;明清文人的经典论和女性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7 彭红亮;;从唐宋到明清的女性诗歌观中国女性意识的觉悟[J];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8 米彦青;明末江南世族对女性词学发展的影响[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陈书录;“德、才、色”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女性群体文学的兴盛——明代吴江叶氏家族女性文学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郭蓁;;清代女性诗人群的总体特征——以清初至道咸诗坛为中心[J];齐鲁学刊;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丹;明清女剧作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83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8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