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正统与城市兴衰:古都南京的历史特质
本文关键词:华夏正统与城市兴衰:古都南京的历史特质
【摘要】:立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的时空,以及中国政治与文化(民族)的立场,作为历史都城的南京,是南中国的第一古都,是进取而非偏安之都,是华夏(汉族)正统之都。而就南京本身以论其特质,则关键在于兴衰起伏的古都之具象与意象,这种兴衰起伏,表现在城市建筑的屡遭损毁、城市称谓的褒贬变迁、南京与扬州的地位比较以及文学书写中的南京等诸多方面。时至今日,南京历史研究亟待开展的工作是"复原作业",即汇编《南京古旧地图集》、编绘《南京历史地图集》。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10&ZD06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近十几年来,在主动或被动的各种情形下,笔者参与了有关南京历史文化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多项课题,如《六朝文化丛书》的写作,《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的点校,《金陵全书》的版本选择与提要撰写,《南京通史·六朝卷》的编撰,南京道路名称以及其他多类地名的规划与命名,南京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阿祥;东晋南朝的守国形势——兼说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立[J];江海学刊;1998年04期
2 胡阿祥;;话说“南京十佳老地名”[J];中国地名;2006年01期
3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之遥领与虚封述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胡阿祥;;话说“南京十佳老地名”(续)[J];中国地名;2006年02期
5 谢元鲁;;论“扬一益二”[J];唐史论丛;1987年02期
6 胡阿祥;;“天下之中”及其正统意义[J];文史知识;2010年11期
7 胡阿祥;嬴秦国号考说——兼说秦置秣陵无贬义[J];学海;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立波;;略论明代董卜韩胡、杂谷二土司之争——兼论硗碛嘉绒藏族文化中的羌文化因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何朝晖;;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盛险峰;;论五代中央职官的“失职”与“君主专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蒋含平;;清末知识分子报刊论政的三种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10 李国环;孙中山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黄宇和;;山在虚无缥缈间:孙逸仙民生主义伦敦探源[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刘海峰;;“科举,非恶制也”——兼谈教育史研究中的知今通古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8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9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萧平汉;;王夫之的史论体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翟丽娟;清初诗人宋琬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欣;《契丹国志》史源疏证举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聂莹;民国江西茶叶地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娟;《颜山杂记》校注及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春红;区位与兴衰:以临清关为中心的个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阿祥;孙吴特殊政区制度考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 谭其骧;;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附论梁隋间高凉洗夫人功业及隋唐高凉冯氏地方势力[J];历史研究;1988年05期
3 胡阿祥;;“天下之中”及其正统意义[J];文史知识;2010年11期
4 史念海;;论唐代扬州和长江下游的经济地区[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5 胡阿祥;;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引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甬坚;;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建与超越[J];唐都学刊;2007年02期
2 张小明;樊志民;;生态视野下长安都城地位的丧失[J];中国农史;2007年03期
3 王明德;;论中国都城的东渐[J];殷都学刊;2007年03期
4 刘小敏;一部都城研究的新作——《中华都城要览》评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5 龚良;中国古代都城选地刍议[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6 ;我国历代都城在哪里[J];吉林水利;1998年01期
7 金戈;中国古都与水(一)[J];海河水利;2005年01期
8 高扬;我国的古都及其东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严军;城市断代史研究的新成果——林正秋著《南宋都城临安》评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10 宁欣;由唐入宋都城立体空间的扩展——由周景起楼引起的话题并兼论都市流动人口[J];中国史研究;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葛剑雄;;古都与移民[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叶骁军;;关于古都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之管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蔚;;古都研究的新篇章——评《中国都城历史图录》[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5 尹钧科;;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6 费省;;论古都职能与人口规模、构成的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7 史念海;;中国古都学刍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8 赵中枢;;古都与陪都[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李江浙;;五都兴衰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10 尹钧科;;应当加强对我国塞北古都群的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玉庆;七朝古都写春秋[N];山西日报;2003年
2 ;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N];解放日报;2009年
3 新华 巩文;亚洲史学会第十次研究大会会议纪要[N];中国文物报;2001年
4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千年背影[N];经济视点报;2005年
5 王树连;中国与五服[N];中国测绘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郭炳德;郑州,,我国“第八大古都”[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星海;万颗人头惊现燕下都[N];北京科技报;2004年
8 史淑;历史上的秦军谜团[N];西部时报;2004年
9 中国科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周昆叔;环境变迁与文化未来[N];中国文物报;2005年
10 马焕明;追寻古都文明的轨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原野;先秦时期齐文化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7年
2 段磊;秦至清关中地区桥梁技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牛艳婷;汉至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90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9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