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两汉关内侯的爵位变动

发布时间:2018-02-28 10:14

  本文关键词: 两汉 关内侯 爵位变动 列侯 出处:《齐鲁学刊》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两汉关内侯的爵位变动以关内侯进爵列侯为主导,并以西汉关内侯免为庶人(或夺爵为士伍)作为补充。汉代关内侯的爵位变动呈现阶段性、身份化、时代性和严格等极化的特征,既反映了关内侯重要权益、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变动,又体现了政局变迁和二十等爵制调整。爵位变动成为两汉皇帝对关内侯群体实施政治控制和身份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调整政治等级结构、巩固政权统治基础和加速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社会功能。然而由于法律严酷、权臣干预、频繁而又残酷的权力斗争,汉代关内侯的爵位变动也存在赏罚不公、赏罚滞后等弊端,不仅削弱了皇权对高爵群体的政治支配性和身份控制力,而且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矛盾与权力斗争。
[Abstract]:The change of knighthood of Guan Neihou in the Han Dynasty was dominated by the Marquis entering the rank of Marquis,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exemption of Guan Neihou from being a common person (or taking the duke as a scholar)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change of the knighthood of the Guan Neihou in the Han Dynasty showed a stage and ident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och and strict polarization not onl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the important rights and interests, political status and social status of Guan Neihou, The change of knighthood became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emperors of the Han Dynasty to exercise political control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over the group of Guan Neihou, with the aim of maintaining the order of social hierarchy and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hierarchy. However, due to the harsh law,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officials and the frequent and cruel power struggle, the changes in the rank of nobles in the Han Dynasty also resulted in unfair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nd delays in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nd so on, as a result of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basis of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ocial fun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strata. It not only weakens the political domination and identity control of the imperial power over the Gaojue group, but also intensifies the political contradiction and power struggle within the ruling group.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等爵制与秦汉吏民等级研究”(12BZS019)
【分类号】:K2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晁辽科;;西汉初期民爵的承袭与削除——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J];安康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2 师彬彬;;两汉关内侯的恤典[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3 白云光;;西汉丞相封侯刍议[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4 师彬彬;;两汉关内侯的爵位继承[J];许昌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5 朱绍侯;西汉初年军功爵制的等级划分——《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一[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柳春藩;西汉的食邑制度[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7 秦进才;;汉代白马之盟初探[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彬彬;;两汉关内侯的爵位变动[J];齐鲁学刊;2017年03期

2 符奎;;秦简所见里的拆并、吏员设置及相关问题——以《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7年02期

3 师彬彬;;两汉关内侯的恤典[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4 师彬彬;;两汉二十等爵制问题研究综述[J];史志学刊;2016年03期

5 孙闻博;;秦汉帝国“新地”与徙、戍的推行——兼论秦汉时期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J];古代文明;2015年02期

6 凌文超;;秦汉魏晋编户民社会身份的变迁——从“士大夫”到“吏民”[J];文史哲;2015年02期

7 符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札记一则[J];中国农史;2014年05期

8 周建波;张博;周建涛;;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J];经济学(季刊);2014年01期

9 褚寒社;;秦汉“布衣将相”释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10 凌文超;;汉初爵制结构的演变与官、民爵的形成[J];中国史研究;2012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彬彬;;两汉关内侯的爵位继承[J];许昌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尤佳;;o"fI}9封制度娭考[J];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03期

3 李恒全;;从出土简牍看秦汉家庭继承制度[J];中国农史;2013年06期

4 杜林渊;;西汉峎赙礼俗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尤佳;周斌;代唯酝;;东汉列侯推恩分封问题辨正——东汉侯爵继承制度研究之一[J];古代文明;2013年02期

6 张鹤泉;;东汉时期的丧葬赏赐——从丧礼的仪节透视东汉的丧葬活动[J];人文杂志;2013年01期

7 于凌;;张家山汉简律令所见葬俗制度及其在汉魏时期的演进[J];中州学刊;2010年04期

8 张鹤泉;;东汉丧葬吊祭考[J];古代文明;2009年04期

9 杜林渊;;汉代丧归制度初步研究[J];江汉考古;2009年03期

10 王彦辉;;试论《二年律令》中爵位继承制度的几个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俊林;;两汉列侯的等级及变化[J];兰台世界;2013年27期

2 罗庆康;刘邦分封列侯初探[J];益阳师专学报;1993年04期

3 张号召;;西汉列侯的分封及变迁[J];黑龙江史志;2008年23期

4 陈苏镇;;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J];历史研究;2005年05期

5 曹旅宁;从张家山汉律说汉初列侯的政治经济权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秦铁柱;;西汉时期匈奴归义列侯论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7 岳庆平;秦代列侯无封邑辨[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8 胡大贵;关内侯食邑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9 王成胜;;齐哀、楚元两王之死因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尤佳;周斌;代唯酝;;东汉列侯推恩分封问题辨正——东汉侯爵继承制度研究之一[J];古代文明;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苏俊林;西汉列侯的社会史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冯和林;西汉列侯的性质与法律地位[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韩亚男;东汉列侯的等级、绍封及传袭特征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海宝;西汉列侯分封与传袭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号召;西汉列侯的分封及演变[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46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46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0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