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徐中舒与中国前封建社会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8 13:19

  本文关键词: 徐中舒 氏族公社 村社共同体 亚细亚生产方式 指定服役 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长期的学术实践过程中,徐中舒通过对上古社会氏族组织与婚姻、继嗣、亲属称谓,村社共同体的存在形态与特征,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夏商奴隶制形态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的探索,建立起独到完善的中国前封建社会理论体系。无可否认,徐氏的论点体系仍有待学术界继续完善,有的观点,仍有待于学术界在新的学术背景下作新的审视和进一步深入探讨。但总的来看,徐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充分发掘古代文献、考古学资料,并高度重视作为人类社会"活化石"的民族学材料的参照作用,在坚实的史料和科学理论基础上,逐步揭示出中国前封建社会的绝大部分历史真相,促进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前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的深入与理论体系的完善,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前封建社会形态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long academic practice, Xu Zhonshu through the ancient society clan organization and marriage, stepchild, kinship appellation, village community's existence form and characteristic, The exploration of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Asian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form of slavery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established a unique and 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a's pre-feudal society. But in general, Xu insists on taking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theoretical guide, fully excavating ancient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ference role of ethnological materials as "living fossils" of human society, and gradually reveal the vast majority of historical truth of China's pre-feudal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solid historical data and scientific the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research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Chinese pre-feudal society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re promoted,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pre-feuda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苏州大学第三批东吴学者资助计划项目“徐中舒史学研究”的相关成果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东玉;;商代内婚说驳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徐中舒;;论西周是封建制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J];历史研究;1957年05期

3 唐嘉弘;;略论夏商周帝王的称号及国家政体[J];历史研究;1985年04期

4 甄修钰;张新丽;;马克思研究农村公社的动机和方法论——兼论走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困境[J];历史研究;2012年03期

5 吴泽;;关于奴隶制社会形成的年代、始点、途_懠氨曛綰O楲[J];历史教学问题;1958年09期

6 徐中舒;;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并批判胡适井田辨观点和方法的错误[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5年02期

7 徐中舒;论尧舜禹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年Z1期

8 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02期

9 徐中舒;;巴蜀文化续论[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0年01期

10 徐中舒;娭商于中、楚黔中和唐宋以后的洞——对中国古代村社共同体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世英;;略谈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7 廖建新;;“氏族”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8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10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薛宁兰;;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社会的文明选择——学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札记[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8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9 吕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解放[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10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沈洁;离婚后扶养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红娟;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长云;;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论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方回澜;学习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土地私有制形成的论断——读《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札记[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3 李雅书,杨共乐;对古代罗马史若干理论问题的重新考察[J];世界历史;1993年04期

4 孙作云;;敦煌画中的神怪画[J];考古;1960年06期

5 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J];考古;1987年03期

6 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J];历史教学;1957年07期

7 唐嘉弘;;略论夏商周帝王的称号及国家政体[J];历史研究;1985年04期

8 晁福林;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J];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9 晁福林;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个考察[J];历史研究;2001年01期

10 张广翔;十九世纪俄国村社制度下的农民生活世界——兼论近三十年来俄国村社研究的转向[J];历史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昌基;;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的古代社会[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钱宪民;;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亚细亚特征:传统文化的基础[J];探索与争鸣;1992年06期

3 赵俪生;;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3期

4 沈长云;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及相关历史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5 卢钟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与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问题[J];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6 方光华;兰梁斌;;侯外庐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之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张翼飞;;从“形式专制”到“实质专制”——试论中国古代专制国家制度的产生与奠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刘永佶;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误读——兼论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规定[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09期

9 魏学峰;徐中舒教授的治学之道[J];文史杂志;1989年03期

10 ;历史教学小辞典[J];历史教学问题;1958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曹兵武;亚细亚生产方式·小农经济·中国古代文明[N];中国文物报;2007年

2 王海平;我国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N];学习时报;2007年

3 文利;战国楚竹书第二批文献引起学者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宁波大学历史学系 钱茂伟;中国史研究视野趋于多元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卜奇文;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客家土楼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547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47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8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