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明清贾儒关系问题研究之反思
本文关键词: 徽商 贾而好儒 贾儒关系 明清 出处:《安徽史学》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术界对徽商"贾而好儒"特色的争论,缘于没有明确区分"好儒"与"崇儒"、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崇儒"是对"儒"的尊重、推崇,是明清各个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既非徽商特色,也非其他地域商人群体特色;"好儒"是发自内心对"儒"的喜爱。将"好儒"视为徽商为经商做出的功利性选择,无法解释缘何其他商帮无"贾而好儒"特色。徽商"贾而好儒"是唐宋以来徽州兴起的好儒之风与明清时期重商之风结合的产物。在讨论明清时期贾儒关系问题时,必须明确界定和区分"好儒""崇儒"等概念;应跳出纯粹的商人视角或功利性视角,关注到地域商人群体的文化背景和个人行为动机的复杂性;既要注意历史必然性,也应重视历史偶然性。
[Abstract]:The debate on the "Confucianis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because there is no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onfucianism",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anism" is the "Confucianism" respect, esteem, is a common feature of all social group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either merchants nor other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business group characteristics; "Confucianism" is a heartfelt love of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as merchants are utilitarian to choose business, can not explain why other merchants without the" Confucianism "characteristics. The" Confucianism "is a product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rise of Huizhou good Confucianism win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the wind of mercantilism in discussing the issue of Jia Confucian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ust be clearly defined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 Confucianism "and so on; we should jump out of pure businessman perspective or utilitarian perspective, attention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 of regional business groups the attention not only to the calendar;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y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contingency.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科举革废与清末民初乡村教师群体转型——以徽州为中心的考察”(COA12017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维;《徽商》[J];中国摄影家;2003年10期
2 李勇;;明清绘画市场化与徽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李则纲;徽商述略[J];江淮论坛;1982年01期
4 畅民;;建国以来徽商研究综述和前瞻[J];安徽史学;1986年05期
5 汪起发;;略论徽商的别号与宅名[J];安徽史学;1992年03期
6 陈钧 ,任放;试论明清时期徽商的经济伦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7 方利山;徽商家庭浅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乔幽坤;;徽商文化与新徽商的崛起[J];华人世界;2007年12期
9 张晓婧;;论徽商文化与新徽商企业的成长[J];文教资料;2011年07期
10 刘琼;清代徽商与扬州文化[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茂泉;;徽商研究——论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叶尚志;;漫说徽商[A];炎黄子孙丛刊(1)——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文化建设[C];2001年
3 王世华;;徽商精神与现代经济[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艳君;;明清徽商消费的多重性质及对现实的启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郭绪印;;上海潮商与上海徽商的比较研究[A];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C];2013年
6 刘中起;;徽商现象的文化价值及其当代启示[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7 夏仕应;;复兴徽商[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宋彩霞;;古徽商经营管理中的标准化[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朱增进;;从徽商精神看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安徽省徽商金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A];“创新模式、科学发展、汇聚共识、合作共赢”——全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生产资料与商贸流通高峰论坛会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发挥徽商作用 谋求安徽崛起[N];安徽经济报;2005年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文海英 马顺生;记录徽商精英 解读财富人生[N];安徽经济报;2005年
3 鲍义来;徽商:从历史走向未来[N];安徽日报;2003年
4 余晓林 叶水茂;首届中国徽商大会开幕[N];安徽日报;2003年
5 访谈嘉宾: 省政协常委,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吴春梅 省政府研究室《决策》杂志社总编,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副会长孙东海访谈记者:周宗涛;重振徽商雄风[N];安徽日报;2005年
6 黄文模 赵云旗 刘翠微 杨波;徽商兴衰之谜[N];中国财经报;2002年
7 本刊记者 周 净 李宗刚 张 博;让“徽商”文化重放光彩[N];经济日报;2002年
8 汪博天 侯丽华;徽商:未及清理的遗产[N];深圳商报;2003年
9 梁仁志;徽商重教兴学风尚漫谈[N];安徽经济报;2006年
10 ;徽商:百年品牌 诚信当先[N];安徽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梁德阔;儒家伦理与徽商精神——“韦伯式问题”的经验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王亚军;明清徽商的诉讼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明旭;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郑小娟;徽州典商在明清徽商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李渊;新徽商的经营理念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方懿文;纽马克翻译理论在英译徽文化及徽商期刊文章中的应用[D];海南大学;2015年
3 李楠;明清时期晋、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4 许强;明清时期徽商与江南地区的善会善堂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魏艳伟;关于明清时期宁国商人的几个问题[D];云南大学;2016年
6 郝驰原;“徽商”家族剧的女性形象建构[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7 陈文慧;明清晋徽商业务制度安排之比较[D];山西大学;2008年
8 蔡玲存;徽商的近代发展与式微[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宇;明清晋徽商教育价值观差异[D];山西大学;2010年
10 金荣洲;论明清徽商在经营中的诚信意识[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49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4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