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宋兼容论的开新及其学术意义——方东树《汉学商兑》探析
本文选题:方东树 + 宋学 ; 参考:《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方东树是嘉庆、道光之际的重要理学家。他恪守以理学为本位、兼容汉学的理念,长期精研汉学,因而既能纠驳其严重弊端,又能认知其卓越成就。针对汉学争夺学术主流地位的倾向,面对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现实,他在《汉学商兑》中提出以汉学辅翼宋学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具体化、系统性上超越前人,不仅深化了汉宋兼容论的义蕴,且代表理学一派推进学术转型的诉求,是近代儒学重建进程中具有独特价值的成果。
[Abstract]:Fang Dongshu is an important Neo-Confucianism in Jiaqing, Daoguang. He adheres to the philosophy of Neo-Confucianism,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Sinology, and studies Sinology carefully for a long time, thus he can correct its serious disadvantages and recognize it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view of the tendency of Sinology to compete for the mainstream position of the academic world and the fact that the Qing Dynasty had changed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using Sinology as a complement to the Song School in "Sinology Shang du". This idea, which is more concrete and systematic than the predecessors, not only deepens the meaning of the compatibility theory of Han and Song dynasties,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appeal of Neo-Confucianism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It is a result of unique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in modern tim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0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镇昌;;试论蒲松龄的科举观[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杨豹;;论孟子的道德选择理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李霞;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周中明;姚鼐“老年惟耽爱释氏之学”之我见[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相雨;;论“桐城三祖”的作文之“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中明;;论姚鼐鲜为人知的一面——民主性和进步性[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吴雯雯;泰山岱顶人文景观的历史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广辉;乾嘉汉学再评价─—兼评方东树对汉学的回应[J];哲学研究;1994年12期
2 计翔翔;“汉学”正名[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3 戚学民;;《汉学商兑》与《儒林传稿》[J];学术研究;2010年07期
4 ;《中国的威胁?》[J];对外传播;2009年06期
5 董海樱;;雷缪萨与法国汉学[J];法国研究;2009年03期
6 顾钧;;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李继凯;;直面“汉学”的文化偏执[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8 段洁滨;;国家图书馆俄文“中国学”(汉学)书刊的国际交换回顾与展望[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年04期
9 段洁滨;;国家图书馆俄文“中国学”(汉学)书刊的国际交换回顾与展望[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02期
10 章权才;关于清经学史的若干思考[J];学术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櫖幫;;中国学术界译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篇目汇编[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李秀英;;《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5 荣新江;;梵蒂冈所藏汉籍目录两种简介[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7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8 樊书华;;鼐德方案与哈佛大学的汉学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9 阎国栋;;帝俄满学的历史与成就[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刚;我驻乌使馆举办乌汉学家招待会[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海源(书评人);从了解历史开始[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3 胡龙春;魏斐德:在中国发现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陈平原;视野·心态·精神[N];南方周末;2007年
5 谭慧颖;一本书和两位学术巨子[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记者 徐雪梅;汉学家开口都是孔子和庄子[N];北京日报;2007年
7 郭英德;海外汉学的“中国趣味”[N];人民日报;2009年
8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中西方平等对话新视角看海外中国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我喜爱中国民间文学”[N];光明日报;2010年
10 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吴波;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2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小玲;论杨联朸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美峰;弗朗索瓦·于连的中西比较方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张金羽;论海外汉学家关于中国古代山水自然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艳;论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林宁;理雅各与王韬的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蓉;论美国的《史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莺;美国学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820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820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