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保甲与清前期社会结构
本文选题:八旗 + 保甲 ; 参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明清政权更迭不仅带来国家政策调整,而且带来社会分层结构的改变。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随着原为边疆地区性制度的八旗体系通过中央权力辐射全国,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构成一个依附于皇室同时相对于社会其他人群又享有多方面特权的特殊阶层,从而使层级性社会区分大幅度凸显。八旗的特殊地位以及八旗体系内部的多层级身份区分,扩大了依附性社会关系的规模并增加了底层人口奴仆化的通路。清中期以后,奴仆通过买赎等方式上升为庶民的途径有所拓宽,一些前代既有的贱民也在法律上获得了与庶民相等的地位,但抵至清中后期,依附性社会关系仍然普遍存在。保甲制度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在清前期普遍推行,体现帝制体系政治专制与社会等级深化的深度结合。社会结构在清代的此种推演,与商品经济在明清两代相继活跃繁荣相比,显示更多的断裂性。
[Abstract]:The change of political pow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t only brought about the adjustment of national policy, but also brought about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structure. The most prominent factor was that the Eight Banners system which was originally a frontier regional system was radiated through the central power through the central power, and in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it was attached to the royal family and enjoyed many aspects relative to the other groups of the society. The special class of privileges mak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hierarchical society prominent. The special status of the eight banners and the multi-layer identities within the Eight Banners system expand the scale of the dependent social relations and increase the access to the slaves of the bottom population. After the mid Qing Dynasty, the ways of the servants to rise to the common people through redemption and other ways have been widened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Some former Untouchables have been equal to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 law, but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dependent social relations still exist. As the main means of social control, the guard system is widely carried ou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reflecting the deep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despotism and the deepening of social hierarchy in the system of monarchy. Compared with the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two dynasti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kind of deduction shows more fragment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基金】:东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方向建设项目
【分类号】: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轶峰;;身份与权利:明代社会层级性结构探析[J];求是学刊;2014年05期
2 祁美琴;崔灿;;包衣身份再辨[J];清史研究;2013年01期
3 谢景芳;;清代八旗汉军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兼论清代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轶峰;;八旗、保甲与清前期社会结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2 常文相;;从士商融合看明代商人的社会角色[J];东岳论丛;2016年11期
3 胡克诚;;明代漕运监兑官制初探[J];古代文明;2016年02期
4 张扬帆;;《驻粤八旗志》读书报告[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12期
5 徐法言;;金川“番目”入旗——清代中后期八旗制度的开放与封闭[J];藏学学刊;2015年01期
6 秦元元;;明清河南地方士绅参与方志纂修初探[J];晋图学刊;2015年04期
7 姜少峰;;浅析清代汉军旗人的满语使用情况[J];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22期
8 孙守朋;;近代以来清代汉军旗人研究的回溯与反思[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9 王敌非;;八旗汉军研究概述[J];兰台世界;2014年13期
10 张建;;变革时代·近畿地域·特殊群体——清初三朝直隶旗人群体浅探[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0年0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朔人;;明清时代南海u嵜竦姆植懔鞫肷缁嵘矸葜毓筟J];古代文明;2014年03期
2 李永菊;;从军户移民到乡绅望族——对明代河南归德沈氏家族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01期
3 宗韵;吴宣德;;科举与社会分层之相互关系——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J];人文杂志;2007年06期
4 郝秉键;;西方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J];清史研究;2007年02期
5 吴宇虹;从世界史角度看古代中国由奴隶制向半奴隶制社会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3期
6 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之一[J];历史研究;2004年04期
7 牛建强;明代奴仆与社会[J];史学月刊;2002年04期
8 祁美琴;试释满洲包衣[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9 赵阿平;;满语语义文化内涵探析(一)[J];满语研究;1992年02期
10 王毓铨;;纳粮也是当差[J];史学史研究;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均;;清代八旗蒙古汉文著作家吏治思想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01期
2 海燕;;《八旗十论》——八旗研究之作[J];满族研究;2008年04期
3 张力均;;八旗蒙古人物的治边理念[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刘金德;王苗苗;;三十年来大陆学者对八旗蒙古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永江;陈力;;入关前八旗蒙古科举考[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6 张迪;;广博与新奇——评《八旗十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2期
7 张永江;八旗蒙古科举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04期
8 景志辉;;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外场考试探究[J];兰台世界;2014年09期
9 马运超;;刍论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J];兰台世界;2014年12期
10 蒙林;绥远城八旗蒙古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永江;;八旗蒙古任官初探[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2 白莹;;扎鲁特蒙古昂罕系统进入清军八旗始末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洋;关东第一陵[N];吉林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佟红梅;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佳;《八旗通志》中八旗教育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姗姗;《八旗文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杨旭;八旗科举仕途:1644-1795——与金元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钰舒;清末八旗宗室子弟成长经历及其教育警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36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83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