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悲剧命运的表现和评价
本文选题:司马迁 + 历史评价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2期
【摘要】:由于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立 ,司马迁在表现和评价法家人物的悲剧命运时 ,陷入了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矛盾之中。司马迁过分地强调了法家人物道德人格的缺陷和行为的不足 ,而相对地忽视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史记》法家人物的传记中 ,他们的悲惨命运并未构成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悲剧色彩很淡。道德评价压倒历史评价是造成法家人物悲剧命运色彩不浓的主要原因。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 ,表现出道德评价对历史评价的部分吞并 ;这既是对历史实在的二律背反的正确揭示 ,又深深地打上了他主观思想感情的烙印
[Abstract]:Because of the duality between historical evaluation and moral evaluation, Si Maqian was caught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storical evaluation and moral evaluation when he expressed and evaluated the tragic fate of Legalists. Si Maqian overemphasized the defects of moral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of Legalists, but neglected their historical status and function. Therefore, in the biographies of Legalists, their tragic fate does not constitute a tragic conflict. Moral evalua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Legalists. Si Maqian's evaluation of the Legalists shows the partial annexation of the moral evaluation to the historical evaluation, which is not only a correct revelation of the two laws of historical reality, but also a deep imprint of his subjective thoughts and feelings.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赋诗以理性 塑已以诗情──孔子论“诗”用“诗”初解[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2 徐其超;回民族心灵铸造范型——《穆斯林的葬礼》价值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9期
3 佟文娟;再现人性的历史——谈凌力历史小说创作的一种美学追求[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熊元义,刘文纪;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悲剧的认识[J];云梦学刊;2005年01期
5 袁春红;悲剧:作为开放性结构的语词[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魏占龙;影视艺术与中学生之美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林刚;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姚继中;《源氏物语》悲剧意识论──兼论《桐壶》卷的悲剧意识导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朱伊革,卢敏;海明威与林语堂的“死亡情结”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10 彭继红;知识史观:一种新的社会历史方法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余英华;;《史记》“尚让”思想探究[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小喜;;杨度帝王之学简论[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4 江立中;;《离骚》奠定了我国迁谪文学的审美基调[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梅红;《读者》的品牌及审美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5 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8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骆秉全;美与和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贾振勇;超越幻想的锁链[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写实”与“实写”[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吕玲;论元杂剧中的女性意识[D];山东大学;2007年
3 赵桦;伯顿·华岑《史记》英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吕江会;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李晓霞;论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的发展[D];山西大学;2007年
7 牛洪喜;论古希腊悲剧与宗教之关系[D];四川大学;2007年
8 龚斌;歌曲《黄河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付鹏;论海岩作品的悲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何宜忠;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岑;略论沈括与王安石的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魏明安;评《锦瑟》诗的笺解[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刘世南;;谈对古人诗文的引用和发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汤益民;;王夫之晚年隐居在何处?[J];历史教学;1980年05期
5 任嘉禾;驳“儒法斗争史研究”中的“考证”[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6 龚维英;;屈原会称颂并自拟于伍子胥吗?——答刘青松同志[J];学术论坛;1983年04期
7 李福泉;战国变法与尚贤[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06期
8 宋昌斌;先秦诸子对人性与法关系的探讨——兼论法家法治主义成败原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9 杨绍溥;;韩非论孔子[J];齐鲁学刊;1987年05期
10 武树臣;;晋国文化:“法治”思潮的发祥地和输出港[J];晋阳学刊;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红萍;;商鞅出走的文化反思[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潘杰;以水为美——人类独有的审美情怀[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卢成元 作者单位:重庆总队政治部;从“畏法而尊绳”看依法治警[N];人民武警;2007年
3 江平;法律人的守与变[N];法制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仇道滨;商鞅思想与学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54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85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