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清明会研究
本文选题:明清 + 徽州 ; 参考:《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清明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举行墓祭时时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但是关于明清时期清明会的运行与构造,我们却知之甚少。徽州宗族众多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结构以及徽州宗族重视祭祀的社会风气给我们提供相当丰富的有关清明会的原始资料,使我们能够梳理明清徽州的清明会的组织构造。本文主要以《明清徽州族规家法选编》中的宗族清明会规条以及见载于《徽州文书》和藏于上海图书馆的若干本《清明会簿》为主要史料,辅以徽州的府县志、家谱等其他资料,着重分阶段讨论了明清徽州清明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并分析了各阶段的清明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土地与人口、宗族与风俗两个视角分析了讨论了明清徽州清明会发展的更深层的历史动因。清明会表面上只是一种宗族墓祭活动,但是在此背后有着强大的土地争夺与宗族生存空间的竞争;在竞争压力与宗族力量双重影响下,徽州清明会终于在清后期走向衰弱。
[Abstract]:Qing Ming will be a form of organization often used when the patriarchal clan is hel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ope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 Ming Dynas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unique social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numerous clans in Huizhou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in which the Huizhou cla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sacrificial sacrifices provide us with considerable clarity.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of the meeting enables us to comb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Huizhou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articl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Huizhou ethnic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rules of the clan Qingming Associ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main historical materials contained in the Huizhou documents and some of the books of the Qingming conference, which are hidden in the library of Shanghai, and other materials, such as the prefecture and county records of Huizhou, and the family genealogy, etc.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activities of the Ming and Qing Ming Huizhou Ming and Ming Dynas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gming meeting in each stage are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deeper historical cau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and Qing Ming and Ming Dynas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discussed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land, population, clan and customs. But behind this, there is a strong competition for land and the living space of the clan.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competitive pressure and clan power, Huizhou Qingming will eventually declin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瑞;论明清徽州望族的衡量标准及其类型[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2 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民间禁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陈瑞;一部富于学术创新的徽州社会史研究力作——读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吴媛媛;;明清徽州灾害初探[J];兰州学刊;2006年07期
5 史五一;;试析明清徽州会社的兴盛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志;2008年12期
6 何巧云;;徽州祭祀文书与徽州社会[J];寻根;2008年06期
7 王传满;;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家庭义务[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8 郑小春;;从繁盛走向衰落:咸同兵燹破坏下的徽州社会[J];中国农史;2010年04期
9 姚雪梅;;清代徽州名媛略论[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赵华富;论明清徽州社会的繁荣[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乃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赡养方式——以徽州“分家书”为中心[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因;;关于徽州社会现代转型问题的一点想法[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宫强;;略论徽州建筑的审美特征[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彭家国;;徽州村志的研究价值——读绩溪新编村志有感[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阿风;;明代后期徽州诉讼案卷集《不平鸣稿》探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周致元;;清代和民国徽州乡镇志中所见的民间救荒措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绍泉;;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8 卞利;;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9 胡中生;;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的和谐社会[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向前;徽州宗教文化的特色[N];光明日报;2003年
2 刘伯山;发达的徽州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安徽大学 卞利;徽州谱牒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李琳琦 储常连;简论徽州传统教育发达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9年
5 王振忠;徽州文书:商人与社会[N];文汇报;2011年
6 李方泽;新安理学:徽州社会的灵魂[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陈菁霞;千山夕阳:王振忠谈徽州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唐力行;怎样的互动促成了江南的繁荣[N];北京日报;2005年
9 陆峰 余超;浅谈徽州“三雕”的艺术性[N];安徽日报;2005年
10 阿风;徽学的兴起与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与生计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4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菲菲;徽州木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2 李敏;明代徽州史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灿;明清时期徽州社会陋俗及治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4 黄静静;明清徽州饮食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5 鲍骏;徽州蒙学初探[D];扬州大学;2016年
6 吕春阳;明代徽州家谱内容与体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
7 汤传刚;明清徽州清明会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8 李姣;清代徽州神主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9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陈培波;明清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55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85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