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美国汉学的传教之根

发布时间:2018-05-07 11:16

  本文选题:新教传教士 + 美国汉学 ; 参考:《国际汉学》2012年02期


【摘要】:正在译介、研究和教授国际汉学的时候,有个避不开的老问题,却一直未曾得到有效的澄清,那就是传教士与汉学家的关系。有些人竟将传教士当作汉学家来研究,只要其著述涉及了中国的内容,就称为"传教士汉学家"(或简称"汉学家");有些人则不然,认定了相对于汉学家看待知识的客观态度,传教士的立场仍是先入为主甚至充满歧视的,所以其著述还算不上学术研究。有些人觉得,现在既然国门敞开了,那么捎带着也替传教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Sinology, there is an inescapable old problem that has never been effectively clarified, 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ssionaries and sinologists. Some people actually study missionaries as Sinologists. As long as their writings deal with the contents of China, they are called missionary Sinologists (or Sinologists for short), while others do not, recognizing their objective attitude towards knowledge in relation to Sinologists. Missionaries' positions are still preconceived and even discriminatory, so their writings are not academic studies. Some people think that now that the country is open, then the piggyback is also preaching.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分类号】:K20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陶有浩;二程变法思想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陈峰;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肖建新;南宋绍熙内禅钩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霍建瑜;;执“竹竿子”者称谓及服饰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赵英兰;何楠;;民国女性自杀现象浅议[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4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李德元;明清中国国内的海洋移民[D];厦门大学;2004年

9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郝黎;唐代官吏惩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双;吕夷简与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王元琪;近代中国妇女放足运动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3 贾国静;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论[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春梅;临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秦慧颖;福建古代的动物神灵崇拜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6 肖鑫;唐宋时期的书画买卖和市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守芝;司马光的诗歌与其思想之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谢敏;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岳宗伟;先秦儒家家庭观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10 巨传友;陈与义战乱诗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慧清;;德克·卜德与中国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程章灿;;岁月匆匆六十年:由《哈佛亚洲学报》看美国汉学的成长(上)[J];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01期

3 孙康宜;;谈谈美国汉学的新方向[J];书屋;2007年12期

4 陈珏;;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以“学派”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黄学军;;游魂无处归 ——读史景迁《天安门》[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1期

6 陈倩;;美国汉学界区域研究述评——以施坚雅模式为中心[J];理论界;2007年04期

7 陈倩;;区域研究在美国中国学中的兴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阎嘉;;错位的尴尬——美国汉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汉学心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9 赵文静;;专访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从隐士文化反观现代生活[J];报刊荟萃;2010年12期

10 卞东波;;美国汉学的开山之作 读卫三畏《中国总论》中译本[J];博览群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秀英;;《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胡志宏;;西方汉学边疆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慧;郑培凯谈史景迁和美国汉学[N];东方早报;2011年

2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主任 顾彬;德国汉学家比美国汉学家更有发言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吴原元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近10多年来美国的《史记》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胡龙春;魏斐德:在中国发现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罗敏 实习生 陈剑锋;美国的中国研究:他山的石头记[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6 纪宝成;汉学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7 朱政惠;美国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采访人:韩晗(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受访人:艾朗诺(美国汉学家);汉学家艾朗诺:“学术翻译要加倍小心”[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9 顾钧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裨治文:美国最早的汉学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特约撰稿 木叶;王德威 汉学研究趋向融通[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颖;论美国汉学界对《论语》中“君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4 李蓉;论美国的《史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林宁;理雅各与王韬的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同法;卫三畏的中国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宋姣;从传教士到“两个世界的使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张晶;史景迁在《天安门》中对近代中国的书写[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何塞(José Miguel Vidal Kunstmann);报道中国:汉学东方主义,殖民话语以及1850-1864的《北华捷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6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856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4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