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社会 + 中国历史实际 ; 参考:《史学月刊》2011年03期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Abstract]:Since 1990's,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social formation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Especially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Feng Tianyu's "feudal" book,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support the abandonment of the "feudal society"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of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day by day. In May 2010,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held a special symposium on "Qin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 problem of Chinese Social formation", which promoted this process. So far, scholars have talked about the social form or nature of medieval China. Such terms as "feudal imperial era", "autocratic individual family country isomorphic farming society", "imperial peasant society", "county system era", "election society", "autocratic society" and so on have been put forward. However, each of them did not win the approval of the majority,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presented the situa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iberation of theory. Behind different formulations are different criteria of judgment and different thoughts of methodology. If this problem is discussed, it may be helpful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refore, we invite relevant scholars to write articles to discuss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the Middle Paleozoic in China, and hope that more scholars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日强;;儒法结合下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家族的社会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2 李金玉;;古代礼仪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探析[J];史学月刊;2011年08期
3 王新;;中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J];云南档案;2011年05期
4 刘雅萍;;中国古代民间神灵的兴衰更替——以南京蒋子文祠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志毅;;序:中国文化与士[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2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邢铁;;独特的视角 独到的见地——谈毛泽东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认识[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4 郝振楠;;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大事记[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5 叶文宪;;族臣—家臣—朝臣——从臣的变化看中国从部族到国家的演变[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沈长云;;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7 张景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8 王禹浪;;黑龙江流域及其古代民族与五大帝国王朝[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海峰;;科举制度应当如何评价[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10 吴小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因[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思源;真正的幽灵在哪里?[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李珍;治理人世而尽其功用[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李昌盛 谢满根;息事宁人[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夏明方;“旱魃为虐”[N];光明日报;2010年
5 主持人 刘立志;思想,会改变历史,改变世界[N];北京日报;2010年
6 孙家洲;论中国古代的盛衰巨变[N];光明日报;2003年
7 张绪山;如何认识中国的皇权制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何民捷;学习国学大师的科学治学方法[N];人民日报;2009年
9 魏崇祥 陈虎;大槐树传说与中国人的祖先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张桂琴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国汉学发展史概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冷厚诚;秦汉至明代中国古代北方边患重心转移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李俊成;中国古代社会主体居民与国家权力运行的历史分析[D];云南大学;2011年
3 刘燕;正史《列女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3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96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