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关于中国通史的三点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08 15:51
【摘要】:中国通史具有将历史过程与历史综合内容合而为一的优势和特征 ,与断代史、专门史相较 ,更能集中地保全和体现历史学的学科特征 ;史学是积极“入世”的一门学科 ,中国通史与史学社会功能息息相关 ;史学社会功能更是促进史书体裁革新的原动力 ;三者之间呈连环相扣的互动之势。明了这种关系 ,有利于改善中国通史的编写 ,推动其发展
[Abstract]: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has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with the comprehensive content of the history, and it can preserve and embody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y more intensively than the history of the dynast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special history. Historiography is an active subject of China's entry into WTO. Chinese general hist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function of historiography,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historiography is th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genre of historical books.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ompilation of China's general history and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玖;何炳松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J];求是学刊;2000年04期

2 韦顺莉;论张舜徽在考证、辨伪、辑佚诸领域的理论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3 周国林;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温勤能;浅论章学诚《校雠通义》的目录学思想及其贡献[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5 王余光,汪涛,陈幼华;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J];图书与情报;1999年03期

6 王余光;张舜徽先生的文献学成就[J];图书与情报;2003年04期

7 王纯;汉代儒家学者对文献学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3年04期

8 谢贵安;“会通”思想及其历史回声[J];船山学刊;1997年01期

9 韦顺莉;张舜徽先生的校勘学思想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2年07期

10 王学典陈峰;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J];东岳论丛;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忠;民国时期成都出版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

3 谢如程;清末检察制度及其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7 胡尚元;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温乐平;秦汉社会消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明华;《新五代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立堂;论阮璞的治学方法及学术贡献[D];四川大学;2007年

2 白雷;略论战国秦汉间公羊学派的历史认识问题[D];内蒙古大学;2007年

3 梁银妹;政治·学派与学术[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慧东;论张舜徽的文献学学科理论与方法[D];安徽大学;2007年

5 张小乔;《六书长笺》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磊;《六书正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芹;中国古代灾荒文献编目与著录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吴利华;论郑樵[D];安徽大学;2007年

9 史桂荣;1929年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杨红波;清末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的教育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仲玉;;读范著《中国通史》[J];史学史研究;1980年04期

2 蔡美彪;;回忆范老论学四则[J];历史教学;1980年01期

3 姚薇元;难忘李校长对我的教诲[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1年01期

4 吴筹中;顾炎培;;南宋古纸币“会子”拓本辨伪——《中国通史》第五册引用会子拓本系赝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李凡;;梁启超对中国通史的编纂和设想[J];史学史研究;1981年03期

6 阿鹏;;不希望“观止”[J];读书;1981年04期

7 林琳;“车船”到底是谁发明的?[J];学术论坛;1982年02期

8 崔文印;;民族大家庭的历史[J];读书;1982年08期

9 沈起炜;;一本繁简适中的中国历史读物——评介天津师院历史系编写的《中国简史》[J];历史教学;1982年09期

10 朱尔澄;科技史在通史中的地位——读《中国通史纲要》的科技史部分[J];史学史研究;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士元;;故宫是一部中国通史——中国紫禁城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开幕式致词[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2 姚小鸥;;《周颂·载芟》与周代礼乐制度[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黄维华;;诗礼之间:婚礼重别说及其于《关雎》的文化定位[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朱东安;;战国封建说质疑——从孔子思想与周初政治看西周社会性质[A];划时代的历史转折——“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王天有;张帆;;许大龄先生传略[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6 赵毅;罗冬阳;;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7 彭av生;;“帝高杴之苗裔”解:兼娭屈原的爱国思想[A];中国楚辞学(第五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9 张海鹏;;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10 周勇;;在《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上的汇报[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瞿林东;白寿彝先生的学风和文风[N];光明日报;2000年

2 安平;“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杨凤阁;巍巍乎,白寿彝[N];河南日报;2000年

4 朱胜龙;选题策划到位 抢占市场高地[N];新闻出版报;2000年

5 吴怀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远深刻的史识 普及读物的范本[N];光明日报;2001年

6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7 ;把触角伸向历史研究前沿[N];光明日报;2001年

8 记者 卢新宁;《中国通史陈列》大改版[N];人民日报;2001年

9 记者 施芳;《中国历史陈列》框架确定[N];人民日报;2001年

10 李振宏;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展望[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卓华;社会发展脆弱性的技术经济系统集成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郑s,

本文编号:2404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404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b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