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论历史上农业开发对西北环境的破坏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9-01-12 10:17
【摘要】:远古时期 ,我国西北地区原本是林草丰茂之地。在西北的大部分地区 ,人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自秦汉开始 ,西北地区的气候逐渐变干 ,而此时对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也开始了。农耕日益扩大的总趋势 ,加剧了西北地区由气候变干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并使之呈现出不可逆转的特性。历史时期的农业开发 ,不仅带来了西北地区的生态危机 ,也导致西北地区产生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危机 ,甚至导致了某些社会与文明的湮灭。
[Abstract]:In ancient times,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was originally a land of abundant and luxuriant forest and grass. In most parts of the northwest, people live nomadic herbaceous lives.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climate in Northwest China has gradually dried up, and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has also begun. The general trend of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intensifies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climate drynes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makes it appear irreversibl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not only brought the ecological crisi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but also led to the continuous social crisi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and even caused the annihilation of some society and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0 1AZS0 0 5 )资助。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月明,王心源,沙俊英;农牧交错带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1期

2 罗承平,,薛纪瑜;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01期

3 徐卫民;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研究[J];西北史地;1998年04期

4 杨昶;明朝政令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5 吴晓军;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J];史学月刊;2002年10期

7 成自勇;甘肃水土流失的灾害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S1期

8 党瑜;历史上西北农业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新疆和河西走廊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孙百亮;明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杨根生;中国北方沙漠化地区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或“林桑翳野”之地[J];中国沙漠;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霞;王宁军;;秦汉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2 罗建美;渠开跃;霍永伟;;河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3 徐霞;张勇;李悦;田玉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4 董瑞宁;柏永华;刘桃树;强仓;;银川市兴庆区沙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2期

5 杨建红;刘建泉;;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0期

6 孙小明;赵昕奕;;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1期

7 舒莹;;黄河尾闾故道区荒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8 蒙吉军,吴秀芹,李正国;黑河流域1988—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孙小明;赵昕奕;;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张永江,王志意;论人在生态自然修复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惠振江;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4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陈玉香;东北农牧交错带玉米生产与利用及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生产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爱锄;西北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9 梁存柱;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结构、功能与区划[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桂芳;兰州三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峰,王继和,彭鸿嘉,安富博;甘肃科技治沙50年[J];干旱区研究;1999年03期

2 王凤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自然景观的人为退化及人地系统合理调控的对策——以晋陕蒙长城沿线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3期

3 安富博,丁峰;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防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4 罗承平,薛纪瑜;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01期

5 陶战,郑向群,成卫民;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年03期

6 王占礼;中国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及其危害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7 周涌,汪德水;中国农牧交错带现状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9年01期

8 严鹏,范楚林;试论江河源区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青海环境;1998年03期

9 杜峰,程积民;植被与水土流失[J];四川草原;1999年02期

10 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的基础判定[J];生态学报;198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膺昊;闵丽;;马克斯·韦伯研究道教的目的及其启示[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2 许真学;张思进;;杨雪梅:重返大山种植药材[J];农家女;2011年07期

3 蓝武;;元明时期广西壮族土司统治区农业开发的主要成就探因[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4 曹子超;;社会危机治理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5 肖金;;一叶知秋 一脔知味——读陈望道《明年又是什么年呢?》[J];杂文选刊(上旬版);2011年07期

6 李磊;;“莫拉克”台风与台湾媒体[J];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09期

7 汪莉;;南朝江东地区的蠲免[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赵玉田;;晚明“利玛窦现象”新解[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9 刘志刚;;“靠天吃饭”:灾荒史视野下的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刘惠敏;;气候条件与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J];理论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华;;赴俄农业应朝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2 叶玉婷;;社会危机与政府的危机管理:个案比较研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3 谢奉军;;发展中国家社会危机的治理之败——以拉美国家为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5:现代社会危机管理与风险决策[C];2009年

4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吴乾召;;承担社会责任 共建生态文明——海南百富源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经验[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6 ;安徽和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A];首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8年

7 朱宏斌;樊志民;;关于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经营与生态问题的若干思考[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8 ;巴州天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A];中国猪业发展大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成都新太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A];第三届中国水禽发展大会会刊[C];2009年

10 陈沫;;中国西部地区农业开发总体战略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斌;庐城镇秋冬季农业开发突出“一村一品”[N];巢湖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颖;全市秋冬农业开发现场会在英山召开[N];黄冈日报;2008年

3 记者 肖军邋通讯员 杨捷灵 张春明;中方掀起秋冬农业开发热潮[N];湖南日报;2008年

4 李清泉 李循稳;万山镇秋冬季农业开发突出“一村一品”[N];巢湖日报;2008年

5 周华月;崇仁农业开发掀高潮[N];抚州日报;2008年

6 特约记者 杨体锋 通讯员 黄爱莲;安陆掀起秋冬农业开发热潮[N];孝感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魏慧涛;云梦城关镇扎实推进秋冬农业开发[N];孝感日报;2008年

8 特约通讯员 杨志俊 通讯员 王静;河津农业开发让农民尝到甜头[N];运城日报;2008年

9 李婷邋黄茂森;元江抓实秋冬农业开发[N];玉溪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张守梅;抓住农业开发的“节点”[N];牡丹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雍会;农业开发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影响及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2 封玲;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朱宏斌;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吴继轩;元明清时期菏泽地区农业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松玲;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6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汪传雷;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罗阳;经济危机、社会动员与政治稳定[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潘世伟;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孛鹏旭;清代洮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开发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伟;河湟地区开发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紫薇;大公司的经济犯罪与日本社会危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燕;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宾;陕南农业开发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6 张龙;二十世纪前期的西康农业开发[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俊霞;秦汉时期西北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欣吉乐;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在农业发展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9 李玉昭;转型期我国政府社会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刘国清;走出后现代社会危机的苦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07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407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e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