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Abstract]:In recent ten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Qilu culture research, but som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s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and discussed. First, when studying the background of Qilu culture,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n Qilu culture,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ring and autumn cultural trend an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Qilu culture. Second, the study of Qilu cultural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the culture of Qi and Lu ha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ed and schools of thought were numerous, but "one hundred considerations and the same path, but the same way". The doctrines of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dvocated mutual integr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Qilu culture is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cultural system. Third, the study of Qilu cultural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tudies, Qilu culture is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advanced culture i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eriod hereafter, and is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since then. The Qilu culture transcends the tim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ssence of the nation-state, so we should carry out systematic arrangement for the sak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共山东省委
【分类号】:K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清;;齐鲁文化演绎品质之城[J];度假旅游;2007年06期
2 杨中焕;;山东文化旅游的特色[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王修智;;齐鲁文化与山东人[J];春秋;2008年03期
4 王修智;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04年03期
5 罗祖基;论齐鲁文化研究中的意见分歧──答逄振镐先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6 王淑霞;试论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J];管子学刊;2002年02期
7 公晓慧;侯新建;;齐鲁大地 厚土藏金[J];今日重庆;2010年04期
8 安作璋,唐志勇;傅斯年与齐鲁文化研究[J];文史哲;2004年04期
9 张颖;;齐鲁文化交织下的文学世界——毕四海创作论(一)[J];山东文学;2008年Z1期
10 赵娅迪;;齐鲁文化对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限红;丛晓峰;;和谐社会视角下齐鲁文化的现实意义[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王淑霞;邵先锋;张艳丽;;齐鲁文化与和谐山东建设[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3 冯锋;;齐鲁文化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朱信号;马勇;;我省高校弘扬齐鲁文化的作用与方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5 朱信号;马勇;;我省高校弘扬齐鲁文化的作用与方略[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6 刘元法;王宝德;李会勋;;弘扬齐鲁文化与文化强省战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王巨新;;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8 姚武太;陈吉彬;;关于区域文化推广实行“品牌式”运营的思考——以齐鲁讲坛“齐鲁文化进北大”活动为个案[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9 姜占杰;;发展齐鲁文化产业 提高我省文化软实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10 桑圣彤;;齐鲁文化研究视野的新拓展——简评《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修智;齐鲁文化体系与时代特征[N];学习时报;2004年
2 ;齐鲁文化对山东的深远影响[N];联合日报;2008年
3 山东省社科联 刘德龙;齐鲁文化孕育山东人[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记者 王坤宁;《齐鲁文化经典文库》首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5 文善常 曲朝勃;“孔子”品牌带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山文;齐鲁文化成山东旅游热点[N];华东旅游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川 通讯员 于萍;挖掘整合齐鲁文化资源 创建传统文化教育体验基地[N];联合日报;2010年
8 安作璋;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N];光明日报;2003年
9 李兴盛;汲取齐鲁文化精华[N];黑龙江日报;2004年
10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缺憾[N];联合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申明秀;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颜伟;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薇薇;论张炜作品与齐文化的承接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6 王永友;我国国防工业院校的大学文化体系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承律;东北亚国际合作时代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于均刚;武学道艺发微[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亚娟;《齐鲁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易淑琼;刘敏中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张薇;齐鲁文化融入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海生;齐鲁文化与山东文化产业发展[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洪强;齐鲁文化视野下的《金瓶梅》[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乐举;第十一届全运会与齐鲁文化的互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宏伟;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山东电视艺术资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媛媛;齐鲁文化孕育的山东电视剧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全彬;试析《吕氏春秋》的编撰与战国后期秦文化整合现象[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少君;先秦齐鲁地区移风易俗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4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41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