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早期密教的传入与魏晋南北朝社会

发布时间:2019-08-16 07:14
【摘要】: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初传,无论是士大夫还是百姓,对佛教的认知,都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佛教中的密教因子对于当时人们了解并信奉佛教起着积极的作用。密教中的神通与神仙方术,其产生基于人们共同的心理需求,反映了人们对超自然能力的向往,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在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布教僧人用神通来吸引众生,制作宣传佛教神异故事,以此推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密教在早期的表现形式及其在中国的传入。由于早期由于密教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密宗建立之前,某一现象或者习俗是否含有密教因子,需要详尽考证《大正藏》密教部中收录的密教经典,提炼并总结其特征。在下文中,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中是否出现密教因子,同样需要分析密教因子的表现特征,判断这些特征在当时的史传与文学作品中是否有所表现。第二节,笔者参考了吕建福《中国密教史》的相关内容,以几位代表性的异僧及经典为例,总结当时密教经典的特征,以及大乘佛经中所包含的密教因子。第三节以梁释慧皎《梁.高僧传》为底本,根据朝代将其中所记载的具有神通的异僧进行分类,通过考察这些神僧对帝王和士大夫的影响,来判断密教对于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笔者将第二章的重点放在早期密教与道教的关系上。在这一方面,台湾学者萧登福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著作《道教术仪与密教典籍》中,收录了绝大多数与道教教义及其表现方式有所关联的密教经典,这为笔者在完成这一章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道教术仪与密教典籍》中,萧登福并没有将密教与道教的共同点进行整理归纳,笔者在第二章将以萧登福的著作为基础,在养身法、鬼神观与占星术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的整理分析了早期密教与道教的关系。第三章主要探讨六朝笔记小说中的密教因子。佛教对于六朝笔记小说的影响,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佛教教义影响六朝小说创作,较有影响的有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普慧的《南朝佛教与文学》等,但这些学术成果主要探讨的是佛教对于六朝笔记小说的影响,鲜有六朝笔记小说受早期密教影响的相关论文出现。在本文中,笔者将首次较为系统地探讨六朝笔记小说中出现的密教因子及其对于六朝笔记小说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正一;;赵晓星著《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密教研究》出版[J];敦煌研究;2017年04期

2 何孝荣;;印僧撒哈咱失里与元明时期印度密教在中国的传播[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3 邓新航;;巴中石窟唐宋密教造像探析[J];长江文明;2017年01期

4 张艺昊;;印度神话与中国故事——主要以《西游记》为例[J];北方文学;2017年18期

5 何孝荣;;论明宣宗崇奉密教[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7期

6 彭建兵;;敦煌早期密教写经的分类[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侯慧明;;近代以来中国密教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1年03期

8 侯慧明;张文卓;;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3期

9 ;《密教论考》出版[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10 ;清宫密教法器[J];法音;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卫荣;;重构十一至十四世纪的西域佛教史——以俄藏黑水城汉文藏传密教文献为中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魏常海;;中国佛教密教与日本真言宗[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3 森雅秀;张雅静;;十忿怒尊图像考察[A];藏学学刊(第5辑)[C];2010年

4 闫爱宾;;钱弘O觥⒑捍芙逃氡嬗∷鞑糩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5 张雅静;;曼荼罗构造的形成与图像解析[A];藏学学刊(第8辑)[C];2013年

6 吴慧;;“北斗八女”考释另附汉译密教佛经中南斗北斗的道教色彩分析[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菩提心”及其在唐代密教中的地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陈道贵;敦煌研究又添新成果[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萧学禹;藏传密教佛像的艺术想象力[N];人民政协报;2016年

4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雨璇;艾利克斯·韦曼及其印藏佛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5 乌云高娃;沈卫荣:初探蒙古接受藏传密教的西夏背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邢霞;佛教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N];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沈卫荣;从“大喜乐”和“演揲儿”中还原历史[N];文汇报;2015年

8 热贡·卡尔泽杰;浅谈“热贡文化”范围界定[N];黄南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张文卓;密教佛顶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黄阳兴;咒语、图象与法术[D];复旦大学;2008年

4 吴慧;僧一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陈寒;印度来华僧人考略[D];西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乐添;早期密教的传入与魏晋南北朝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2 胡向淇;唐代密教背景下的佛塔形式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3 金晖;佛教神异与唐五代密咒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4 郑京慧;空海之生平事迹与密教思想兼及近代显密之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年

5 鲍静怡;密教传持与宋前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6 李晓;密教传持与取经故事[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兴;王弘愿密教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唐希鹏;中国化的密教——《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彭建兵;敦煌石窟早期密教状况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孙绪会;大兴善寺密宗祖庭地位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7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527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0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